蘋論:從「地大勿博」到非理性亢奮 - 盧峯

蘋論:從「地大勿博」到非理性亢奮 - 盧峯

才不過幾年前,經濟分析員及地產界人士往往以「地大勿博」來形容中國的樓市及房地產市場,他們認為,中國土地面積極大,潛在土地供應、樓宇供應極多,在龐大的供應下,樓價要像香港那樣連年攀升並不可能,故此沒有甚麼投資價值、沒有「博」的價值。到最近一、兩年已再沒有人用「地大勿博」來形容中國的樓市;相反,分析員及地產界人士紛紛預期中國樓市特別是幾個大城市的樓市將持續向好、紛紛預期內地樓價將每年升值兩、三成甚至更多。
這樣的轉變當然反映了內地經濟及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的事實、當然反映了投資人士對中國市場的無限憧憬。但也因為各方面對中國樓市的預測非常樂觀、也因為樓價不斷上升,中國政府開始憂慮房地產市場過熱、開始擔心內地大城市的樓市像香港九七年前那樣出現泡沫,並採取不同的措施抑壓樓市,例如不久前加息零點二七厘;而到了前天,中央政府九個部門更聯手推出多項行政管理措施,包括規定首期付款不得少於三成、包括增加中、小型住宅單位興建量、包括徵收物業轉手的稅項、包括提高地產市場的透明度……等,希望可以盡快令樓市降溫。
從公布的各項措施來看,中央政府調控樓市的決心不可說不大,推出的措施不可說不全面,但從內地樓市及經濟狀況來看,中國政府調控樓市的措施是不會有效果的。
誰都知道,影響投資市場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現時的價錢或供求,而是市場的前景、而是投資者的預期。以中國來看,經濟雖然已連續多年高速增長,但絕大部份經濟分析員及市場人士都預期中國經濟在未來五至十年仍能保持每年百分之七至八的增長,居民收入特別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同樣會保持快速增長,這將對樓價及樓市提供強大的支持及刺激作用;當投資者及市場預期樓市將會持續暢旺、樓價將會持續向上時,他們根本不會因為政府的一些短期行政措施而放棄入市機會、而退出內地樓市;而只要投資者繼續入市,內地樓市怎可能降溫呢?

另一方面,香港的經驗也令投資者預期內地政府不會以重手打垮樓市。樓價節節上升令市民難以負擔固然會引發社會不滿及矛盾,但樓價不斷下跌、樓價一浪低於一浪甚至變成負資產所導致的經濟及社會問題只有更多更嚴重。香港特區政府在回歸後以八萬五的重招終於成功打破樓市長升長有的預期、終於滿足了「無殼蝸牛」的訴求,但換來的是長達七年的通縮及衰退,換來的是社會上怨氣沖天,換來的是「樓蟹」的慘痛呼號。中央政府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在內地大城市重演、不希望重蹈特區政府覆轍是眾所周知的,投資者也深深明白中央政府不希望內地樓市硬着陸。在這樣的預期下,投資者怎麼會被中央政府一時的行政措施嚇怕、怎麼會因此而退出樓市呢?
更何況各個地方政府、省市政府都需要暢旺的樓市來營造繁榮的氣象、都需要暢旺的樓市來顯示政績、都需要暢旺的樓市來增加政府收入,即使中央部委推出措施,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執行上打折扣、也可以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精神分解。當地方政府不肯、不願嚴格執行樓市調控措施時,這些措施怎可能達到令樓市降溫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