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協資產250億不受政府監管

房協資產250億不受政府監管

【本報訊】房屋協會是於1948年由本港一群志願人士得到倫敦市長「空襲救災基金」的14,000英鎊捐款而成立,目的是幫助有住屋困難的居民,並在1951年註冊成為法定機構,發展至今,已成為坐擁250億元資產的龐大團體,當中包括32,000多個出租單位,現時居住在房協各類房屋計劃下的人口近15萬人,但協會不受政府正式監管,新委員由現有委員推薦才能加入,主席由委員互選產生。

私人機構卻有優惠批地

房協目前共有106名委員,委員每年舉行周年大會,推選一個12人的執行委員會,負責監管房協日常管理,及選出一個最高的監事會,負責訂立房協的宗旨及方針,監事會內包括20名委員,及4名由政府官員出任的當然委員,包括房屋署署長、規劃署署長、地政署署長及建築署署長,房協主席及副主席亦是由監事會互選產生,三年一任。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李永達指出,房協多年來都被批評為獨立王國,它是私人機構,又獲政府優惠批地,及參與市區重建,獲取巨額利潤,但立法會亦難以監察房協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