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生雜文:國歌不是吹的(下篇)

孔捷生雜文:國歌不是吹的(下篇)

上篇從曾蔭權口哨吹國歌寫起,說及晚清到民國的國歌興替。猶記當時曾爵士以為四下無人,便率性而吹之,竟犯了「眾怒」(左營之眾),所以日後但凡面對國家圖騰與法器,都肅然斂容,汗不敢出。去歲國慶,曾特首聞國歌而淚光溢然,尤甚於「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
至於國歌的法統,其實在激蕩的現代史裏也有說不盡的榮枯興廢。自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一九二七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代國歌」《國民革命歌》總不能永遠「代」下去。是以國民政府多次徵集國歌,卻都難以定奪。故此中華民國一直都是用黨歌代替國歌。國民黨的黨歌來自孫中山寫給黃埔軍校的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姿爾多士,為民先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是為國民黨人耳熟能詳的《三民主義歌》。
問題卻來了,如果此歌先為國歌而後被國民黨奉為黨歌,自無異議;但它先為黨歌,而後兼為國歌,便難免有「以黨代國」之嫌。不過國民黨政府不在乎,它本來就言必稱「黨國」,更於一九三七年宣布《三民主義歌》從「代國歌」升格為正式國歌。其間僅在一九四五年國運否極泰來,蔣介石似有更新國歌之想。彼時日本投降,國共和談已有眉目,在簽署「雙十協定」前夕,毛澤東寫了一首《沁園春.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鵰。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而心情殊佳的蔣委員長也寫下一首《大中華歌》,詞分三段:「戰勝強權,復興中華。協和萬邦,威振邇遐。完成國民革命,建立平等自由大中華。民族解放,民權吐葩。民生樂利,自由開花。實現三民主義,建立富強康樂大中華。五權並立,五族一家。民國萬歲,憲政孔嘉。厲行五權憲法,建立統一獨立大中華。」此歌大有國歌之氣象,惜哉不旋踵國共又開戰,「大中華」的願景已化為烏有……末了《三民主義歌》也一同「撤退」到台灣去了。

再來看看共產黨的新中國。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被奉為國歌。此歌的興廢更是教人唏噓不已。文革時田漢淪為「牛鬼蛇神」,國歌遂變成無詞之歌。文革末年,江青自忖可繼承大統,欲廢《義勇軍進行曲》而另譜國歌。豈料人算不如天算,宮廷政變禍起蕭牆,《義勇軍進行曲》亦因之逃過一劫。
然而彼時國歌並非完璧,仍是無詞之歌。繼位者華國鋒頒旨重填國歌新詞,於是在四屆人大上放聲高唱的國歌是這樣的:「前進!各民族英雄的人民。偉大的共產黨領導我們繼續長征,萬眾一心奔向共產主義明天。建設祖國,保衞祖國,英勇地鬥爭。前進!前進!前進!我們千秋萬代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前進!前進!進!」(一九七八年版)此等豪唱吼叫了若干時候,隨着華國鋒失勢並遜位,《義勇軍進行曲》又回復舊貌了。
敢有歌吟動地哀——若見到上至港府高官下至愛國憤青聞歌而彈淚,想必他們之「國家認同」已練到第九重,撫今追昔,把欄杆拍遍,嗟傷國邦之命途多舛。有道是:「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