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小型證券行搵食艱難

理財智慧:小型證券行搵食艱難

自正達事件之後,監管機構已加強了對證券行的監管,以保障投資者的利益。證券行需定期提交財務報告予監管機構,如果財務狀況出現問題,便有可能被勒令停止運作或限制其業務。
其中一個財務狀況考慮,就是要有足夠的流動資產。假若客戶要取回資金,證券公司必須有充足現金給予客戶,通常有關要求會有一個資產流動現金的比例。鴻運證券的事件,就是速動資金出現問題(速動資金比流動資金更加嚴格,只計入極容易變現的資產),短缺了2800萬元。而證券行一直以孖展客戶的股票向銀行抵押,套取資金來營運或滿足監管當局對於速動資金的要求。

正達事件影響深遠

如果證券行所呈交的財務資料正確無誤,而最終出現問題,這可能表示監管制度之中存在漏洞,有改善的空間;但假若有人存心欺騙,呈交錯誤或偽造的財務報表,這便可能涉及商業犯罪問題。
其實近年小型證券行的生存空間已愈來愈狹窄,因為正達事件之後,很多投資者對小型證券行失去信心,紛紛把股票買賣陣地轉移至銀行,加上廢除了佣金最低限制,很多小經紀行在營運上存在困難。
有些證券行的負責人曾打趣地說,如果不是港交所(388)上市,證券公司因擁有牌照而能夠收到港交所股份,再加上港交所股價表現超乎預期,加強了證券行的財務資源的話,相信中小型證券行的經營會更加困難。參考港交所的統計,C組(中小型證券行)的市場佔有率其實份額已愈來愈少,反映出小型證券行經營困難,生意不斷被外資大行及銀行蠶食。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