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峰 中國記者
據台灣媒體報道,總統陳水扁五月二十日在白沙灣當環保志願者淨灘時表示,台灣義工的貢獻是「罄竹難書」。此語一出,全台譁然!
五月二十二日上午,台灣教育部部長杜正勝在立法院回應相關質詢時表示,「罄是用盡,竹是竹片」,「罄竹難書」用現代白話文來說就是:「事情多到連紙張都寫不完」。這一明顯棄學術公義如敝屣的為總統「擦鞋」之說,馬上遭到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李慶安的批評,李認為杜是替陳水扁說錯話在「硬拗」。她質疑說,如果學生作文中出現「老師對我的恩惠真是罄竹難書」,這樣算對還是不對?杜則顧左右而言他地回答說:「我不能當閱卷老師」,李最後語帶嘲諷地「贊許」杜對教育的貢獻「罄竹難書」。
自由辨析總統口誤
杜正勝歪解成語也引起了台灣島內教師的反彈,媒體引述台灣中山女中語文教師李素真的話指出,「罄竹難書」一詞源自於《呂氏春秋》,是指一個人的罪惡太多,就算用盡所有的竹子,也寫不完罪狀。「罄竹難書」是負面形容詞,不應隨便解釋。
台灣師範大學退休語文教授李鍌也說,「罄竹難書」是指一個人壞事做盡,是用來罵人的負面成語,且已經沿用上千年,如果杜正勝硬要作字面解釋,把一個負面的形容詞解釋成好的,那也只能說「官大學問大」。
總統的一句口誤,既引起了當朝議員的質詢,又招致了民間的非議,而且不論官員還是學術界,都能直言無礙地對總統誤導的學術問題加以辨析與澄清,這真是民主體制下的國民之福!
誤念「莘莘」為「辛辛」
無獨有偶。
四月二十一日晚上十一時五十分,我在家裏收看了中國中央電視台的現場直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美國時間二十一日上午十一時五十分,到達美國的耶魯大學,發表重要演講「當代中國的發展戰略和前進方向」。胡主席說:「進入耶魯大學的校園,看到莘莘學子青春洋溢的臉龐,呼吸着書香濃郁的空氣,我不由回想起四十年前,在北京清華大學度過的美好時光……」胡主席在這裏將「莘莘學子」的「莘」字,誤讀為「辛」(x囗n),念成了「辛辛學子」!
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語文出版社聯合出版,二○○四年一月第一版)第一一五七頁和一四四九頁的解釋,「莘」字有兩種讀音,「莘莘」作為一個形容詞片語時意為「眾多」,應讀作
(sh囗nsh囗n),如「莘莘(sh囗nsh囗n)學子」;在作為「莘縣(在山東)」這個地名用詞時,「莘」字也可以念成「森」(sh囗n);而在作為「莘莊(在上海)」這個地名用詞時,「莘」字則要念成「x囗n」字。
胡總口誤沒人指正
本以為,這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胡主席的「隨從高參」和在座的六百多名教授、博士等聽眾會很快指出,央視在場和在線的播音專家也自會盡快設法糾正,然而,直到第二天下午三點,我也沒有在報紙傳媒、視聽媒體或網路上看到任何一個人出來指正與商榷!
生怕自己弄錯,冤枉了胡主席,我又上了「人民網」,在「視聽天下」中再次細看了「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耶魯大學發表重要演講」的實況錄影,它再次證實我的耳朵沒聽錯:胡主席的確將「莘莘學子」誤讀為「辛辛學子」了!並且,我至今仍未聽到第二個人對此事的質疑!
我本來還想就此寫一篇辯駁的文章,但出於一種「本能的否定」,沒有成文。那時的我也真是的,就算你寫了,就算你也投到報社了,誰會理你呢?
也許,正常國家與非正常國家之間的差別,就在這區區字詞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