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特首在「香港家書」中藉世界盃談領導藝術,說「任何優秀的社會領袖」,都需要「在順境時追求卓越,在逆境時扭轉劣勢」。
畢竟作為一個社會領袖,領導一個政治或經濟的團隊,與打球的領軍作戰不同。打球追求的是「贏」,領導一個專業團隊,最重要的是「穩」,是「審慎」,若一味致力於「扭轉劣勢」,或「追求卓越」,則恐怕很容易重蹈中國領導層以及董政權時「好大喜功」的覆轍。
滙豐控股主席龐約翰上周正式退休,他臨別時談滙豐成功的「秘訣」有三:一是有點運氣,二是國際化,三是「無安全感」。前兩點尚容易解釋,「無安全感」卻令人摸不着頭腦。
據龐約翰說,滙豐之所以從一八六五年成立的殖民地銀行,發展成今天的全球三大銀行之一,其中一個原因,是滙豐在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建立,與英、美相比,滙豐一直在相對不穩定的環境中成長。「我的前輩經歷過戰爭、內戰、暴亂、革命、經濟劇變。個人而言,我亦歷經軍事獨裁、民主制度、君主政治或是殖民政府。」
他說他目睹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甚至經歷了香港前途最不穩定的主權移交過程。他說,「我並不認為形容香港有難民心態是誇張(exaggeration)的。」他指出,難民必定存在着危機感,這亦是避免企業滿足現狀、自我陶醉的最佳良藥,亦使企業會用審慎態度經營業務,甚至成為未來發展的原動力。
滙豐一百四十年成功的經驗,確實是值得所有大企業以至政府領導者好好研究、認真學習的。畢竟這樣能持續成長的老店在世上並不多見。龐約翰的「無安全感」的成功經驗可說一語中的。
看中國歷來的帝皇以至中共建國後的歷史,都是壞在「順境時追求卓越」的好大喜功之中。五十年代順境時,中共就搞超英趕美大躍進,近年經濟稍有好表現,就流露「一闊臉就變」的暴發戶心態,大講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董建華九七年主政時,面對香港的順境,就來個「八萬五」,又砍掉兩個市政局、區議會恢復委任,以及在公務員聘任、教育改革上大動干戈,目的自然是想要「追求卓越」,結果弄得經濟一落千丈,負資產激增,社會分化,市民怨聲載道。
其實中國早有古訓,《老子》的名言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他的意思是治國要像烹一條小魚那樣小心,「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惟恐腐爛也」。我們都知道,蒸魚很考功夫,要很小心,不能隨便翻騰,一翻騰皮肉就爛掉了,蒸的時間要剛剛好。然而,中國歷來的領導人,一旦權在手,就急切想要有所表現,想一展才華,大言改革,要顯示他與前任不同,這就是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因此,儘管古訓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但中國歷來的當權者,卻如筆者一位朋友說的,「治大國如炒老母豬肉,使勁翻,反覆翻,三年左,三年右,混亂的理論,混亂的實踐。」
《老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與他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除了要小心從事的意思之外,還有順勢而為,用疏導方法,及從易處入手,一點一滴地改變的意思。
因此,急於「追求卓越」,與急於「扭轉劣勢」,都不是管治之道。一個好的領導者,必須順勢而為,小心翼翼,而「危機感」就是最佳良藥。
逢周一、二、四、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