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九部委昨日正式出台調控樓市的15項具體措施,由6月1日(周四)起,住宅按揭首期成數由原有的兩成提高至三成,主要針對建築面積超過90平方米(約968平方呎)的單位,與此同時,延長二手樓買賣徵收轉讓稅的時間,由兩年增至五年,進一步打擊炒風。
面對內地樓市持續升溫,國務院在半個月前出台「國六條」壓抑樓市炒風的指導方針後,國家建設部、發展改革委員會、監察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統計局和銀監會九部委再度聯手出擊,出台《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下稱《意見》),推出15劑猛藥為樓市療疾排毒。
中小型單位 須佔七成
新措施除包括上述兩項政策外,還要求各地未來重點發展滿足當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價、中小型普通商品樓盤,並規定自6月1日起,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樓的建設,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佔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見表)。
同時,為抑制地產發展商利用銀行貸款囤積土地和房源,對項目資本金比例達不到35%等貸款條件的發展商,商業銀行不得發放貸款。
九部委在《意見》中指出,當前房地產領域的一些問題尚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少數城市的樓價上漲過快,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產市場秩序比較混亂。
據報道,內地樓市的持續高企,與大量外資湧入不無關係。國家商務部統計,今年1至3月份,房地產業實際利用外資達14.79億美元(約115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8%。專家指出,更多境外資本特別是游資,通過各種渠道加速進入內地房地產業,拉動房價持續上漲。
回報逾六厘 熱錢湧入
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金伯生曾表示,今年一季度房地產業利用外資增速比往常高得多,其佔服務貿易領域引資額比重超過了一半。外資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一線城市投資,動輒以數千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的「大手筆」。
根據戴德梁行的資料顯示,內地物業回報率理想:北京約七厘,上海則介乎六至八厘,令外資垂涎。近年湧入大中華市場搶購投資物業的外資不乏國際知名財團,例如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其中不少投資於上海和北京等一線城市。對於大量外資湧入,有專家認為與外資押注人民幣升值的「熱錢」在伺機而動有關,不利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
中新社/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