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檢查質素參差 影響下一代<br>港人內地妻誕地貧嬰個案增

產前檢查質素參差 影響下一代
港人內地妻誕地貧嬰個案增

【本報訊】中港聯婚愈趨頻繁,有醫生指由於廣州地區帶有地中海貧血病(Thalassaemia)基因的患者比例較香港為多,而且產前檢查質素參差,令內地孕婦來港誕下重型地貧患者個案有上升趨勢,此病若不及時治療,患者只有5至10年壽命,所以他呼籲此類孕婦懷孕初期應來港做產前檢查,盡早得悉胎兒是否患者。 記者:白琳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臨床副教授夏修賢說,上述情況以新界區的公立醫院最嚴重。孕婦懷孕10周及14周起,分別可接受胎盤絨毛及抽羊水檢查,驗出胎兒是否患上該病。由於香港的產前檢查服務完善,本地孕婦誕下此病患者的個案有下降趨勢。

口服除鐵藥貴數倍

香港現時約有400名該病患者,此症分輕型及重型,前者帶有隱性基因,不會發病,但有可能把基因傳給下一代,本港每11人就有1人屬此類,驗血即可得知;後者則因身體缺乏血紅蛋白,未能輸送足夠氧氣到身體各組織,導致發育遲緩及骨骼變形等。
夏修賢稱,根治方法只有移植骨髓或臍帶血,但少於30%病人能找到合適捐贈者,其餘惟有終身接受輸血治療。
他解釋,患者需平均每月輸血一次,但額外的血會令體內鐵質過多,導致心臟衰竭或糖尿病。因此患者需同時接受除鐵治療,傳統療法是注射除鐵劑,每周5-7次,每次需時8-12小時;新療法則是口服除鐵藥,但費用比前者昂貴數倍。
患者謝淑英今年18歲,身高只有1.38米,父母分別來自香港及廣東。她小時住在東莞,因負擔不起高昂醫療費,只有病危及發燒時才接受輸血「吊命」,直至三年前來港定居,才首次接受除鐵治療。她由於發育遲緩及增生的畸形骨骼壓着脊柱神經,身材矮小之餘更不能步行,靠家人揹去看醫生。
主診醫生夏修賢發現淑英的骨髓與其妹的脗合,兩年前進行移植,病情獲根治,增生的骨骼更開始收縮,現時她已步行自如。
鍾太自覺身體健康,如常捐血,直至13年前誕下有重型地貧的女兒後,才得知自己是輕型患者,「冇諗過自己會有病,覺得好大壓力,係我生佢出嚟,畀佢去受苦。」後來懷有幼女時做足產前檢查,確保健康才選擇讓其出生,可惜妹妹的骨髓與姐姐不脗合。
地中海貧血兒童基金於本周六及日舉行義賣活動,假尖沙嘴新世界中心廣場義賣愛心酥餅,收益將用作病人支援、醫學研究及疾病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