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花了半生研究物理學,科技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王寧終研製出全球最細的單壁納米碳管,製成可以改善人類生活的濕度感應器、超級省電池及糖尿病救命泵,將高深理論帶進尋常百姓家。非凡成就更令他獲得2006年度海外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 記者:梁美寶
現年43歲的王寧,自幼喜愛研究及發明,小時候已經常買零件回家自製收音機、玩具等。他於90年起在港任教物理,並從事材料物理研究工作,其研究隊伍成功將一維納米材料結合納米技術,研製出高速的納米濕度探測器。他指日本及韓國製造該探測器成本為四至七元,其發明的探測器則只需七毫,該發明現已獲多個廠家垂青,預計於半年至一年內可於市面出售。
研發「糖尿病救命泵」
其研究隊伍另一項非凡成就是研究出「糖尿病救命泵」,透過納米技術,將足夠糖尿病人使用20年的救命藥放於病人體內,當病人病發時,該救命泵內的感應器會自動釋放足夠藥物,為病人提供即時醫治。
「以往有很多糖尿病人,因為未能及時注射藥物而失救死亡。若將這個泵放於體內,相信可救回不少病人。」他說,該救命泵屬全球首創的研究,但需作人體細胞測試,預計最少五至十年才可應用。
除將研究轉化在醫療技術上,他又發明了手提電話超級電池。該電池體積較一般電池薄多倍,較日常用電耐用一倍,「如平日叉兩小時、即可用三天的電池,若以這省電電池,則只需叉一小時、即可用六天。」
他又稱,因一維納米材料可塑性高,可應用於不同的電子儀器中,相信未來創製更多改善生活的產品。「如Plasma(等離子)電視約有一吋厚,需要用架托住或掛於牆上,只要利用一維納米材料,就可以將它變成如紙一般薄,可捲曲及帶着它外出。」但他笑言這個「紙」電視,仍需待商人進行開發工作。
眼見王寧以物理材料轉化成許多產品,但他坦言「研究過程九成也是失敗的」,他慨歎政府提供研究經費時,外界常以為教授在浪費金錢,卻沒有想過研究所產生的知識產權及作用很大。箇中的苦處,只有研究者自知。
話你知:每年授予一名華人學者
海外華人物理學會(TheOverseasChinesePhysicsAssociation,簡稱OCPA)設立的亞洲成就獎,旨在鼓勵於物理學界有突出表現的年輕華人,獲獎者必須為50歲以下人士,每年只有一名華人學者可以獲獎。該獎由1990年於美國紐約設立,得獎者可獲1,500美元(約11,700港元)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