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著名散文作家林文月與著名作家白先勇及余光中等,參加第三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評審工作,今日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舉行的文學繙譯與創作專題講座;文學獎的頒獎禮將於明日下午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得獎作品5月27日至31日在中央圖書館地下3號展覽館展出,詳情可查看網址:www.cuhk.edu.hk/arts/globalitaward。
林文月著作包括《人物速寫》及《飲膳札記》等。她通曉日文,繙譯《源氏物語》獲得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繙譯成就獎。
撰文:冼麗婷
攝影:張志華
是歷史改變了我們。我祖籍台灣中部彰化,但曾經在上海生活得像日本人。
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被日本打敗後簽訂馬關條約,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我的父親在台灣的日本公司工作,後來調到上海。
1933年我在上海出生,一家人居住在虹口區日本租界。當年沒有護照,但我們的身份相等日本公民。我上日本人學校,跟家人、日本同學說日語,跟傭人講上海話,反而不懂國語。我曾經模糊地以為自己是日本人,但在日本同學面前,我又意識自己跟他們不完全一樣。
日本軍隊殺害無辜中國人民,我感到生氣;但我認識的大部份日本人都是善良的。抗戰勝利以後,我們變回中國人,父親被罵是漢奸走狗,我們被上海流氓欺負,要逃到法國租界。後來,父親所屬的日本公司遣散了,我們舉家返回台灣。
那時候我讀小學六年級,對台灣的感覺很陌生,因為跟同學不一樣,矛盾的身份令我有飄浮感覺,也令我懂得更客觀看待中國人和日本人。
………………………………
現在我定居美國加州,上海是我的故鄉,2001年曾經回去一次,舊居兩層高西式洋房,已經變成快速公路指揮站的辦公室,四邊院子也被拆掉了。從外面看老舊沒有修葺的房子,滄桑得令人傷心,裏面有我整個的童年……進去看一看好嗎?不用了。因為,以往的樣子,我全都記得清楚:地下是紅磚,上一層有鵝黃紅點的小石頭……近鄉情怯,我不能像遊客一樣找那裏的好玩好吃。
至於曾經長時間居住的台北,一年總會回去一兩趟。台灣也改變了很多,從經濟落後的樸實社會走向繁榮。我感覺,現在的台灣,無論政治上、經濟上及社會上都很亂,不過,全世界都是這樣,包括我現在身處貧富懸殊和充滿罪案的美國。
過去十年,我來過香港約三次。這個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城巿,我比較熟悉的是香港中文大學所處的沙田;也曾跟友人從山路走到面向大海的香港科技大學,那裏簡直是天堂,充滿異國情調,不太像香港。赤柱、中環的SoHo區我都去過。為了出席第三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頒獎禮及相關講座,我重臨香港。酒店所處的銅鑼灣區,禮拜天人很擠,我是不太喜歡人多的地方。
以往我在台灣大學中文系任教時候,接觸過一些香港留學生,其中一位男生,他下課後不時陪我走到學校門口,一邊跟我談文學,甚至在研究古典文學上給我鼓勵,結果,這位香港學生現在成為香港中央圖書館高級館長。
………………………………
新一代中港台年輕人都被父母、社會保護,思想不深刻,對人生的看法一般都在吃看玩樂。可是,這一次參與華文青年文學獎散文組評審後,我又感覺我們不能總說現在的年輕人寫作不成,中港台得獎人中,有念服裝、有念醫科的,他們在創作上頗費心思,也有相當好的寫作技巧。
我認為寫作在文化行為中並不普及,尤其在科技發達以後。但不愛寫作、寫作不好的人,在科學、藝術、經濟及其他方面有興趣,這也是不錯的。當作家之前,就先要做好一個人、然後再決定做一個怎樣的人。
因着天災、人禍與戰爭,就有《戰爭與和平》的巨著。但文學不只是這些,從日常生活深刻小事情看真理,這都是很有價值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遭遇大快樂、大悲哀、大痛苦;多感受、多思想,就能把感覺表現在文字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