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 - 彭浩翔

暴 - 彭浩翔

昨談及《「六七暴動」面面觀》,作者雖深表疚意,可是在文章結尾,卻用頗長篇幅往暴動者面上貼金,「說到底,這一場鬥爭有沒有好的作用呢?事情是錯了,但也有好的一面。」然後不斷列舉在暴動後政府如何如何改善勞工法例,遞減工時,在七二年又提出十年建屋計劃和推行九年免費教育,及「建立了廉政制度,醫療制度……如此等等。這一切,表面上和『六七暴動』無關,但人們卻體會到兩者之間的關連。」

這是種故意誤導的詭辯,上述改善民生的措施,固然是政府在六七暴動後陸續推出,但把它當成是六七暴動帶來好處的直接聯想,就有點不妥──特別是當此論點出自「小小的一個領導者」口中。部分民生得以改善,是六七暴動間接催生,但絕非當年暴動策劃者及開始鬥爭之主因。作為當年有份放置「真假菠蘿」的參與者,實在不該把功勞歸至門下。這仿如今天有老邁的納粹精衛隊軍官接受傳媒訪問,大談他如何有份促成第二次大戰後聯合國的成立,和為國際團結所作出的努力,更玉成了猶太人千多年的復國夢,也幫忙了人類踏足月球(二次世界大戰間接衍出美蘇冷戰,美蘇冷戰又催生了太空競賽,促成美國投入資源,讓岩士唐踏出那人類一大步)。
壞事有時可衍生好結果,但萬不可把作為開脫當日行惡之藉口。我們不該忘記歷史,因為忘卻過去,價值觀就有可能被人扭曲和誤導。因為在不同立場與觀點下的詮釋中,可怕事情可以說得如開水淡。納粹曾經把屠殺數百萬猶太人稱為「特別處理」(SpecialTreatment)。正如當年左派將伏殺林彬稱為「應港澳同胞的要求」的「執行民族紀律」一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