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牛市要滅亡市場先瘋狂

財來自有方:牛市要滅亡市場先瘋狂

近期全城熱點,當然是中國銀行(3988)公開招股上市。上周四中國銀行便開始接受認購,雖然遇上港股連跌數日,但仍無損投資者的入市熱情。招股首天,多家收票行都出現取表人龍,傳聞部份分行門外更出現炒「白表」的情況,保薦人亦隨即加印100萬白表至400萬份,以滿足市場需求。

投資者的反應如此熱烈,事關自去年10月起,大部份新股上市都錄得可觀升幅。例如3月底掛牌上市的湖南有色(2626),首日股價竟飆升了72%,而近期「新股必升」亦已被視為一個定律。中行作為中國4大銀行之一,有中央政府作靠山,加上是次上市集資規模的龐大是過去6年來全球所僅見,又怎能不令投資者心動?聽說有不少過去未有投資的港人也趕緊加入行動,以免錯過投資良機,令香港再次出現「全民皆股」的現象。

紅籌科網兩大教訓

最近的市場現象,難免令人回憶起1997年紅籌股北京控股(392)和2000年科網股TOM.COM(當年編號8001)上市時的情況。讓筆者跟讀者們溫故知新吧!
還記得香港自1995年底開始的紅籌股熱潮嗎?當時投資者同樣是相信內地市場潛力無限,選擇來港上市的中資公司(即所謂的窗口公司)投資,是當時投資內地的一個最佳途徑。原因是紅籌公司擁有較佳的管理質素和較高的透明度,而且該些公司在內地都有很強的背景,可以透過低價注入或收購等方法,取得具潛質的內地資產,使公司盈利大大提高。
就是由於投資者對紅籌股存有這種過高的期望,令紅籌股上市反應大多理想。1996年上海實業(363)招股時,便錄得超額認購220倍;1997年北京控股招股的超額認購倍數更高達1276倍,創當時招股的紀錄。
直至1997年6月,中央頒布了紅籌股注資指引,使中資企業注資活動陷於停頓,加上7月爆發亞洲金融風暴,令資金市場突然變得緊張起來,股價偏高而未有實質盈利的紅籌股,便率先成為拋售對象。試問在認購北控的時候,又哪會有人想像到恒指在97年8月創16820點新高後,會急挫近5成呢!
還有2000年的科網股熱潮。當時投資者願意以高價購入科技股,主要是相信互聯網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變──技術突飛猛進、用戶人數持續增加、內容會不斷充實。即使公司成立不久,而且並無任何實質盈利回報,都可以成為投資者的追捧對象。購買科技股就有如買入一個期權,投資者期望公司日後能賺取數以十倍計的利潤。
印象最深刻的,是散戶投資者個個排隊抽TOM.COM,令該股錄得900倍的超額認購,凍結資金逾千億元,股價於上市首日便被炒至高於招股價4倍以上,可惜其後泡沫爆破,該些科網公司的市值突然不見了八、九成,把半邊身家下注於科網股的投資者,難免損失慘重。

鬱金香狂潮最經典

事實上,在過去的歷史中,不乏類似的例子。早在17和18世紀發生於法國的密西西比陰謀、南海泡沫,以及鬱金香狂潮,已顯示出大眾陷入瘋狂對市場的巨大影響,當中廣被人知的莫過於鬱金香狂潮。
狂潮在17世紀30年代開始蔓延,鬱金香球莖不是被看做植物,而是被看做投資對象,成為舉國上下狂熱追求的東西。人們都把土地、房屋、牲畜等大量財產交換成鬱金香,令當時鬱金香球莖的價格翻了數番。直至有人意識到價格不可能無止境地升上去,開始把手上的球莖出售,才令泡沫破滅。別以為事件很可笑,事實上,在當今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另一版本的鬱金香狂潮。這說明了人類的健忘,也說明了人類的瘋狂。
投資者普遍都是非理性的,而金融市場是集合了每個投資者想法及行為而成的「大雜燴」。當投資者的情緒普遍樂觀時,股市便開始走入牛市,市場會因着樂觀的情緒而愈炒愈熱。每當投資者的情緒趨向一致時,便要份外小心,因為看好的投資者都已經入市了,再沒有人把市場進一步推高,市場很有可能在此時轉勢。
正如筆者過去在本欄所說,心理因素影響投資人決定何時買、何時賣,以及是否繼續持有,甚至決定是否完全不投資。很多時,投資者會一窩蜂地作出類似的投資決定,是因為大部份投資者都會有從眾的行為。由於不願意承擔因個人判斷錯誤所要面對的壓力,投資者都傾向跟風炒作。然而,成功的投資者必須具備獨到的看法;在目前市況下,就更應作出冷靜判斷。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