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向現實低頭

美國外交向現實低頭

美國外交政策,從大趨勢來看,是受到兩種思潮的主導。一種是比較積極進取的想法,認為外交政策不能保守的維持現狀,而是要利用美國的政經力量,在國際環境中促進民主轉化,必要時不惜動用武力。
殷惠敏文化評論員

這種想法一般稱為具有理想性的威爾遜主義。以中東來說,威爾遜主義者會認為如果沒有民主化,中東將繼續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九一一事件顯然使人對這樣的認知增加了迫切感。

兩種思潮的爭辯

另一種想法則強調國家利益至上,美國的外交政策是以追求本國政商利益為目標,所以,為了保持穩定的國際環境,維護本國政商利益,支援專制政權也是必要的。這其實亦是美國歷來在中東的做法。這種想法,外交史家稱之為漢米爾頓主義。
漢米爾頓主義向來被批評為太過現實,缺乏道德內涵。這兩種思潮的爭執,也可說是美國外交上的「義利之辯」。在美國歷史上,一直有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交替出現的時期,史學家小史勒辛格稱之為開明與保守的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但在同一時期,外交政策也有理想與現實之爭,在某個領域上是理想壓現實,在另一個領域上是現實壓理想。

須尋求中俄合作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美國在伊拉克陷入進退兩難困境後的外交行為。在當初攻伊的幾個理由,都被證明是子虛烏有的情況下,白宮只能反覆堅持威爾遜主義的理想,強調去除伊拉克獨裁者,落實民主化對伊拉克和整個中東的重大意義。不過,白宮並非不知道伊戰本身缺乏國際合法性,盟邦也不願再分擔軍事防務,使得美國在國際上感到相當孤立。這是單邊主義政策的後果。
伊戰也暴露了美國兵員不足的大弱點。伊朗看穿了美國的恐嚇不足懼,因此在核問題上不願妥協。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除了歐盟之外,只有尋求中俄的合作,才能應付伊朗及北韓的挑戰。中俄也愈來愈篤定自信。
去年在中共主持的北韓核問題六方談判上,中方提出最新解決方案,對美方代表的態度,幾乎是「要麼接受,要麼拉倒」,此中的冷暖變化,美方自然心知肚明。中俄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對美國提出的制裁伊朗案所採取的不合作立場,美國也無可奈何。白宮自知,在這些問題上,美國已沒有一意孤行的本錢了。

美台衝突將加劇

現在,除了在伊拉克問題上,白宮仍唱威爾遜主義高調外,在其他國際領域,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是趨於現實的漢米爾頓主義者。美國需要中共的合作來解決北韓及伊朗問題,這是眼前的現實。
這個現實目前已壓過了理想主義。當然,這並不表示美國拋棄了在國際上追求民主的理想,只是當前的策略是要拉攏中共,要求理想主義服膺現實主義。這也是為甚麼最近台灣以民主化的樣板自居,對外採取的一些衝撞行動,不但白宮不以為然,也得不到美國國會的同情與支援。
此時標榜威爾遜主義,恐怕是對美國政策的一個誤解。可是「台灣主體性」的發展有它自己的邏輯,獨立自主的願望在民調中,始終是居多數的。在這方面,台灣的政策走向,不可能完全符合美國的國際策略。所以,在可預見的將來,台灣與美國的小摩擦和小矛盾,看來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