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中行首日升幅難寄厚望

理財智慧:中行首日升幅難寄厚望

周一港股大跌500多點,有人歸咎於中國銀行(3988)的招股活動進入尾聲,投資者要在周二中午截止招股之前套現,以繳付申請費用。
其實就算周一把所持港股沽出,根據「t+2」的機制,資金都沒有可能在周二中午截止招股前收回。原則上,投資者只能在周三才能收回資金,除非所幫襯的證券公司能夠提供短期融資。
其實周一的跌市,不獨是香港的問題,而是環球股市的問題。特別是新興市場的跌幅,就更加顯著。例如早前被基金看好的「金磚四國」(BRIC),在資金紛紛撤走之下,股市都有不同的調整幅度,當中印度股市更在周一大跌10%,跌至停板。由摩根士丹利所制訂的BRIC指數,過去4年都是處於上升軌,直至近日才大幅回落。
港股之前突破了總市值10萬億大關,但現在已縮水至9.3萬億左右,亦即市值蒸發了7000億元。這個7000億缺口,相信要待中國銀行上市之後,才有機會補回。因為單是中國銀行的市值,也有幾千億元。

貨量多需時消化

中國銀行6月1日上市,而在此之前,港股都可能缺乏明確方向,容易受到外圍因素所影響。而因為近日股市氣氛並不良好,所以有部份申請人把中國銀行孖展申請抽回。雖然數量不是太多,但按照現時市場狀況來看,中國銀行上市之後的股價表現,可能沒有預期之中理想。
以集資700多億來看,其實貨量是很多的。雖然在港公開招股的部份只有5%,涉及幾十億的股份,但在6月1日所能買賣的股份是全部股份,所以只要股份有一定的升幅,除了幾十億公開招股部份可以買賣之外,其餘95%國際招股部份,也可能被鎖定利潤而在市場套現。
相信要多花一段時間,待市場消化這些股份後,中國銀行的股價才能有較佳的表現。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