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追蹤:PC不死蓋茨歐德寧反擊

環球追蹤:PC不死蓋茨歐德寧反擊

《華爾街日報》最近大篇幅報道,個人電腦時代已走到盡頭,理由是我們已進入數碼設備世界,今時今日,電腦廣泛應用所倚賴之開放工業模式,已不再適用。為此,個人電腦業的翹楚──微軟主席蓋茨(BillGates)與英特爾行政總裁歐德寧(PaulOtellini)聯手撰文,提出不同意見,直指事實可能與某些人的判斷存在偏差。
蓋茨和歐德寧以《EndofthePCEra?Hardly!》為題,撰文回應,以下是該文章的摘譯。

首段尾聲

個人電腦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普及,並達到一般普羅大眾都買得起的模式,將繼續推動方興未艾的諸如手機、數碼播放器及筆記本電腦等個人儀器的創新,並提供更多選擇。與此同時,隨着這些新興產品在世界每個角落變得普及和重要,電腦作為當中的主要媒介,其作用更加舉足輕重,受歡迎程度也會愈來愈高。如果說電腦時代將沒落,套用英國名首相邱吉爾的一句話:「這不過是開始階段的尾聲」;一種新生而富有生命力的技術,正在如電視機和汽車一樣迅速普及,而這種技術的生命力,才剛進入第一階段的末端。

統一技術

毋庸置疑,我們將要迎接重要的技術里程碑:明年年初,全球可上網的電腦有望突破10億台大關。單是今年,電腦付運量就將超過2.5億台。去年,採用英特爾迅馳(Centrino)處理器和微軟視窗XP的筆記本電腦銷售量,比全球熱賣的iPod更火爆。個人電腦市場不僅活力不減,而且正繼續蔓延到全球每個角落,功能也日益強大。世界各地每日愈來愈多人使用電腦,他們的選擇愈來愈廣泛,新機會也愈來愈多。
自從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電腦行業一直有統一的技術框架,使世界各地的電腦製造商都可以基於行業統一標準的零件和軟件,設計、製造並銷售本身的電腦。這種技術框架還為電腦行業提供了讓電腦接駁滑鼠、鍵盤、數碼相機和MP3播放器等所有電子設備的統一方式。
人們對電子設備以及個人電腦的需求仍在飛快增長,消費者固然不希望選擇減少,反而會要求更多。
如果不是現在的行業運作模式,讓私人電腦成為買得起並且唾手可得的產品,我們又怎能想像在短短25年間,互聯網用戶達到了10億?更無法想像,電腦會出現在全球許多地區的每一張辦公桌上和每一個家庭裏。
我們相信,個人電腦在未來數年內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個人電子設備給人們帶來的美好體驗也會繼續層出不窮,原因是這些周邊設備與個人電腦本身就存在共生關係,因為他們的相輔相成,人們才獲得更大的自由、更多的選擇以及更大的靈活性,眾多溝通方式因為人們買得起這些設備,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獲取訊息及體驗娛樂的方式。

不斷進化

英特爾創辦人之一、曾任主席的格羅夫(AndyGrove)認為,個人電腦本質上是一種不斷進化的設備。一輛汽車無論速度有多快、造型有多新穎,也不過是一種交通工具。個人電腦就完全不同,已經遠遠超越了其最初用途,早已不再局限於造文字檔案和試算表格的複雜工具了。如今,電腦同時扮演着溝通設備、廣播、電視、電影院和影集等多重角色,並成為不可或缺的商務工具,讓我們得以接上互聯網,從網上獲取所有訊息及服務。每一年、甚至每個月,都會有硬件及軟件推陳出新,確保電腦始終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工具。

無處不在

因此,當閣下再次讀到有關個人電腦時代即將終結的文章時,不妨想想閣下度假回家後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想想要把數碼照片展示給朋友和家人時要做些甚麼,或者準備通過甚麼下載音樂和錄像再轉到iPod或MP3播放器上,或者閣下如何同步更新手持無線設備的聯繫人名錄、日程表及電子郵件。甚至當閣下想找一些新歌曲或者搜索上周錯過的電視連續劇《迷失》(Lost)的情節時,閣下不難發現,電腦無處不在。
當然,坐在個人電腦前的時候,你會更真切地體會到,個人電腦是多麼不可或缺。
個人電腦時代結束了嗎?顯然沒有,現在才剛剛開始。
《華爾街日報》亞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