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由於批判性的職業病所致,筆者一向對合作夥伴要求甚高,對訓練見解的分歧,往往成為合作的障礙,是以長久以來,即使偶爾分身乏術,隊中訓練亦寧願以大帶細,鮮有假手於人。
集體備課成效顯見
月前學界田徑埠際賽又是失敗的例子,隊中小將有幸入選代表隊,在「團隊精神」的大旗號下須硬性出席集訓,每周1-2次的集訓使本身3節的常規課大受影響,因為集訓前1天必須調低訓練強度,預留體力應付未知的集訓量,其後1天亦要大大降低訓練量來讓小將恢復體力,儘管負責教練經驗豐富,但弊在制度僵化,缺乏溝通,差強人意的比賽結果早已是意料中事。
但日前香港田徑青年軍的破格集訓,卻為「生無二師」這死症闢出了一條新出路,60多名的入選運動員合共有超過30多位的個人教練,做法是借鑑學校「同科集體備課」這方法,於集訓日1星期前先來1次教練晚會;會中根據教練本身專項分成不同小組,每組透過討論及協商,為3節的集訓課訂下大家認同的訓練內容,於正式集訓前一刻作最後修定,結果過程無比暢順,一切超額完成。
整個過程大家突破門戶之見,新嫩的教練亦能趁機向各前輩討教一番。雖然事前須多花人力、時間統籌,但結果證明「吃力但討好」,亦為日後各教練提供一個合作的平台。
忽發奇想,一向各持己見的專家亦可如此融合,或者看官可作參考,不妨找認為最難合作的人,坐低飲杯茶,食個包,可能一切將展開陽光普照的新一頁。
林威強
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教練部主委
國際田徑聯會教練班講師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