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03年10月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不斷向投資者推介債券,甚至乎在他的《局長與你》專欄中將債券描繪成「食息一族」的「收取穩定的利息而又保本」的投資機會。說到底馬局長心中所想,只不過是如何為特區政府和公營部門再開一條招財之路,究竟這個投資建議對香港的平民百姓有多大的價值。稍有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債券價格在加息環境下難有作為。有趣的是偏偏在馬局長硬銷投資債券的概念,世界便開始步入加息周期。從客觀事實來看,馬局長在提供投資建議方面成績不太理想。
《蘋果批》無意拿馬局長的過去來開玩笑,而其實馬局長在05年之後已經沒有多談投資債券,相信他也明白到身為掌管香港財經事務的大員,提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謂投資建議,實在有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身份和形象。不過近幾個月來我們經常見到這位財金大員常常拿風險二字大做文章,我們就要向馬局長討教討教。畢竟,風險就是市場利之所在,我們就是想知道究竟位高權重的局長看投資問題,是否跟我們平民百姓完全不一樣?
一方面,我們見馬局長非常努力地公開呼籲市民要小心看待衍生工具,甚至說他見到長者投資俗稱「窩輪」的認股證便感到心傷。可是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卻強迫市民從收入拿出血汗錢投資在必然跑輸大市的強積金,《蘋果批》不得不問一句︰「除了對債市發展有獨特的看法,難道馬時亨對投資的基本運作亦有不一樣的觀點?」
要先旨聲明,《蘋果批》亦贊同投資者要量力而為,只不過我們就是不明白為何馬局長一看見長者投資窩輪便是不自量力。至少從證監會的調查中,我們見到市場上大概有一半的窩輪投資者是可以持盈保泰,以香港衍生工具市場的散戶人數之眾,相信這種成績算是一種奇迹了,我們就是不明白為何馬局長在這客觀數據下仍硬要推廣「散戶無知」這種既與事實不符亦極具侮辱性的說話。
窩輪就必然是高風險的投資選擇嗎?假設一位長者只得十餘萬的存款閒放在銀行,可是見股市如日方中,又想投資在優質的藍籌股。可惜這位長者手上資金只可能買到一間公司的一手股票,這樣做既沒有分散風險,而且當這位長者遇上任何需要用錢的事情,他可能要被迫將手上股票全數賣出套現,若禍不單行遇上跌市,這位長者更要蒙受雙重打擊。
可是若長者選擇以窩輪投資,在槓桿效應之下他可以只以小部份資金便得到同樣效果,同樣的一筆資金不但可以作更分散的投資,而且可以餘下更多的現金。假若遇上需要用錢的日子,長者亦不一定要沽貨套現,可以靠銀行中現金度過難關。試問兩個境況,哪個是高風險?哪個是明智的投資手段呢?
《蘋果批》知道馬局長善心無限,不過希望他在投資此等複雜事情上量力而為,不要給市民錯誤的訊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