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親疏還是敵友?

是親疏還是敵友?

方蘇 資深傳媒工作者

曾特首的「親疏有別」論月前早已提出,也早已奉行,但因為近日他在立法會答問大會就此所作的解說和發揮,再次引起了議論。
民主派議員質疑何謂「親疏有別」,這問題早已張揚,故此特首也有備而戰,預先準備了講稿,答問時照稿宣讀。稿曰:親疏有別是現代政治必然生態,不以他個人喜好為依歸,也不涉及私人感情,完全取決於制訂政策時,哪些政黨與他有相同理念。
跟着,講稿的矛頭明顯地指向反對派:「部份人士選擇成為反對派,對政府提出的政策不論合理與否,一概反對。他們從政是以削弱政府民望,威信為目的,以滿足自我形象為目的,追求傳媒曝光率為目的,反對行動背後有沒有價值、有沒有理念都不重要。」他又說,對於能否說服反對派不寄厚望,「就算每日向他們討好、巴結、說親,得到的也只是一鼻子灰。」

革命的首要問題

這篇講稿,看來目的不在於闡釋何謂「親疏有別」,而是要赤裸裸地擺明現實政治生態,講求的是「敵友有別」。分清敵友,這是毛澤東早年提出的教誨,「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毛認為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而這也是中共從革命到治國一直都在奉行的手法。香港雖說是特區,但實行的卻是「有中國特色」的「港人治港」,故此中央的治國理政手法也難免會伸延到特區來。
對於特區,中央控制得最緊的就是選任行政長官。行政長官雖說是由八百人選舉團選舉產生,但選舉團的組成和運作基本上由中央操控,名為選舉,實為欽定。
現在,曾蔭權連任特首之說正高唱入雲,香港的各種「挺曾」表態,很大程度上只是反映中央的意向。中央一向如何在港區分敵我,早已有種種事例。任何能攀到特首權位的人,都不可能是政治白癡,不可能不知有這個敵我界線。他若有意尋求連任,當然應該知道誰是真正的米飯班主,知道要向誰表忠。

「倒曾」變「挺曾」

曾特首矛頭所指的反對派,就是香港的民主派,尤其是立法會內的泛民主派議員。民主派最一致反對的,就是較早時曾特首提出的「鳥籠政改方案」,而他們反對的原因,完全不是曾特首所說的為反對而反對,也不是曾特首所說的背後沒有價值和理念。他們反對鳥籠方案,正是因為他們不能背棄民主的價值和理念。
政改交了白卷之後,中央看來對曾特首關愛有加,對香港民主派則敵意更濃。政治圈中,更有傳言說北京希望曾特首多依靠香港的親中愛國力量,不要再對民主派存有幻想。與此同時,曾一度傳言「倒曾」的親中政團民建聯也改變姿態,轉為「挺曾」。

不斷討好親中派

再下來,就上演了曾特首率領十多名高官,出席民建聯一個地區辦事處的開幕禮,還親赴民建聯向其中委解釋特府的添馬艦計劃,又派高官出席民建聯的路向營。跟着,又傳出曾特首若能連任,將邀民建聯成員出任問責局長,還會在建議設立的局長助理職位中,預留若干給民建聯成員。
總之,在尋求連任的號角聲中,拉攏、討好的動作日多,還放出了封官許願的風聲。這樣的巴結、說親,顯然背後大有文章,可是卻從未聽說過民建聯與曾特首有甚麼相同的價值和理念。
當然,以香港現時的政治生態,特首拉攏、討好的對象,不會是中央敵視的民主派,因為討好、巴結中央的敵人,中央不給他一鼻子灰才怪。更何況現在民主派還在搞「陽謀」,要推出另一人選去角逐特首,以顯示鳥籠式選任特首的荒誕性呢。因此,藉答問來炮轟反對派,完全可以是做給中央看的政治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