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建議成立由合併電訊管理局和廣播事務管理局而成的通訊事務管理局,諮詢工作將於6月2日結束,關注有關合併事宜的讀者若有任何好的見解,應把握機會投書工商及科技局。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單仲偕亦於6月2日下午舉辦了一個業界研討會,討論新成立的通訊事務管理局對政策制訂、監管、發牌制度和內容規管等造成的影響。
仿英推廣傳媒認知
筆者相信大部份業界對合併均無異議,皆因電訊和廣播滙聚乃大勢所趨。不過,諮詢文件中提出的方向性建議,難以引發深入討論,所以過往數個月出現的公眾討論不多,但並不等於沒有值得討論的地方。
我們不妨參考英國經驗。英國的Ofcom是由7個有關電訊和廣播的政府部門合併而成,成為超級監管機構,權力來源來自通訊法2003,這模式與香港政府建議的十分類似,可作借鏡。
制訂通訊法其中一個未受重視卻甚為重要的課題,是有關傳媒認知能力(medialiteracy)。英國通訊法2003中訂明Ofcom其中一項法定職責,就是向公眾推廣傳媒認知;所謂傳媒認知,就是一種分析和了解資訊傳播背後運作和邏輯的能力,藉此減少訊息接收者受到傳媒誤導和傷害的機會,在香港普遍被稱為推廣傳媒教育。
電訊和廣播滙聚的其中一個結果,就是製造了大量的資訊發放平台,市民接收各方各面的訊息會愈來愈多。因此,如何解讀不同訊息背後的意義,過濾不同傳媒先設的觀念和立場,洞悉箇中究竟對所接收的訊息構成的影響,從而建立自身對訊息的詮釋,這就是傳媒認知的能力。這個課題是Ofcom的法定職責,但這沒有在香港的諮詢文件中出現。
香港人準備好未?
近日有很多人擔心亞洲電視被中資國企入股後,會令香港的資訊自由受損。其實,香港人何不積極一點,建立自身詮釋傳媒訊息的能力,爭取本港訊息流通的空間繼續保持開放和自由,那又何懼一家電視台的股權變動構成的影響?就算將來無綫和亞視皆推出跨境的數碼廣播,要配合內地口味,節目內容全面與內地「一體化」,港人也仍然可以透過互聯網、國際性的報章、書籍和電影等媒體接觸廣大的資訊世界。問題是,香港人究竟準備好未?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