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專欄:總壇

潮流專欄:總壇

喜歡一個人,無論係明定暗嗰隻,總是好想好想去他/她的屋企的,並不一定等於要去偷這個人用過的紙巾或乘屋主不注意時開他/她的櫃桶滿足好奇心,更多的時候,就是想去這個人住的地方看看而已,就是這樣簡單。
所以喜歡買衫的你怎會不想去看看每個牌子的總壇呢?

8個總壇朝聖的理由

1.如果Chanel是我所信的救世主,巴黎31RueCambon怎會不是我的耶路撒冷?一切都從那裏開始,就為「故事搖籃」這四個字都應該到一到吧?有些總壇,根本就是品牌的發源地,革命英雄或音樂巨人的故居如果都值得拜訪,名匠出處為甚麼不是呢?何況仲有嘢賣呢?

2.有些總壇同時是博物館,例如CommedesGarcons的南青山總店基本上也是個Gallery,賣衫之餘總是正在feature另一些媒介創作人的作品,假如你喜歡川久保玲的美學,相信也有興趣看看她挑選的藝術品吧,免費入場的展覽已是種現成的小便宜,何況仲有嘢賣呢?

3.我對Prada的服裝不是很熱衷,Prada店的建築與內裝卻總是令我讚歎的,例如紐約Soho與東京南青山的旗艦(雖然都不是總壇),能夠令人不為購物仍然願意專程去逛逛你的店,我不覺得是失敗,反而是種變相的成功。如果你需要一個更學術性的理由,把去香榭麗舍的LV總壇和ViaSant'Andrea的Viktor&Rolf總壇說成研究企業標準的設計主調亦無不可,何況仲有嘢賣呢?

4.要玩「忠心」講求愛屋及烏的人,更要去總壇,因為許多品牌的副線事業,都常位於總壇的同一城市,例如米蘭有Gucci的Cafe,佛羅倫斯有Ferragamo家族設計及經營的酒店,有時我們追求totallook,有時我們也不介意試試totalexperience,試完之後,何況仲有嘢賣呢?

5.總壇齊色齊款齊碼並不是一廂情願的迷信,在米蘭的Dolce&Gabbana都找不到的款式尺碼,就是真的沒有了,早死心也是好事。在原產地買衫還有另一個好處,有些長短闊窄以至款式上的修改,不是總壇的話,改衫師傅未必懂改未必敢改,敢也沒有原裝的配件與布料支援,但在總壇,分分鐘同你全部拆開由頭車過都仲得。何況仲有嘢賣呢?

6.我有病,我特別喜歡showpieces,但我知世界上同患這種惡疾的人其實不少,有好些notinproduction的孤本,有時會擺在總壇放售,試過不只一次在NewBondStreet的AlexanderMcQueen買到showpieces甚至sample,店員告訴我,根本就是時裝表演天橋上那一件,是,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是model穿過的,但甜頭是,有時店方會良心發現二折廉讓,何況仲有嘢賣呢?

7.你知不知道倫敦BondStreet的Burberry有trenchcoat的度身訂做服務?事實上StellaMcCartney的BurtonStreet總壇也是全球唯一提供bespoketailoring的,層次當然和HauteCouture有距離(否則毋須謙虛地叫自己做BespokeTailoring),但是名師的真迹,而且同樣獨一無二,就算不為做衫,當撞撞Stella本人也好,何況仲有嘢賣呢?

8.老實講,以上1.至4.都是bullshit,說服自己花錢花腳骨力的堂皇理由而已,5.至7.倒是較實惠的得益,但問心嗰句,對我來說總壇朝聖從來最大的意義是:找個理由去旅行。不是為了AnnDemeulemeester、DriesVanNoten和VeroniqueBranquinho,我也許一世人也不會去一次那個叫做Antwerp的地方,世界咁大,何況度度都仲有嘢賣呢?
部份圖片:《壹週刊》、《一本便利》、《飲食男女》

黃偉文自我簡介:填詞人,其實最鍾意買嘢,最憎寫字,星期日盡可能唔寫字,去買嘢。

巴黎Chanel

南青山
CommedesGarcons

南青山Prada

米蘭
Viktor&Rolf

米蘭
GucciCafe

米蘭
Dolce&Gabbana

倫敦
Burberry

倫敦
StellaMcCartney

第一次去比利時安特衞普AnnDemeulemeester的總壇時,我的感覺是她的shop的確為其衣服提供一個完美的舞台。以我所知,繼東京之後,香港也很快會有自己的AnnDemshop。

旅遊雜誌地理頻道總有「人生必去的50個地方」特輯,唔使咁大貪,我哋揀10個地方未來分10年去吧,又或者,「人生必試10款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