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達文西密碼》正式公映後,很多地方的教會組織特別是天主教會都發起抗議或杯葛行動,包括批評電影及原著小說揑造史實混淆視聽、包括鼓勵信徒集體罷看這齣電影,馬尼拉大主教就猛烈批評電影是對耶穌基督的無理攻擊,韓國基督徒議會則呼籲教徒杯葛電影,甚至向來跟梵蒂岡對着幹的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也加入批評行列,認為部份電影情節非事實,信徒不應觀看。
其實,教會組織及領袖對《達文西密碼》這齣電影作強烈反應不僅沒有必要,更極可能正中電影公司及戲院商的下懷、更極可能變相為電影促銷,因為電影引發的爭議、引發的爭論愈多,大眾對電影的興趣便會愈濃厚,一些原本對宗教題材、對這類電影沒有興趣的人也會禁不住好奇而到戲院觀看電影,這怎不令電影公司及戲院商暗自高興呢?而且,《達文西密碼》這齣電影拍的不算好,兩位主要演員演來沒有甚麼神采,緊張刺激場面欠奉,配樂及特技效果沒有驚喜,要交代的宗教訊息及爭論太多令一般人難以消化。換言之,這齣電影不是一齣令人難忘的電影,更不會在觀眾心中留下長期深刻的印象,教會組織及領袖大可不必把電影的影響看的太嚴重。
天主教、基督教教會組織及領袖無疑紛紛指摘《達文西密碼》這齣電影及原著小說是在歪曲事實、是在損害耶穌及教會的地位,但跟較早時丹麥報章被指刊登侮辱回教徒漫畫所引發的風暴、所引發的暴力衝突浪潮相比,今次的爭議實在小兒科得多、實在溫和得多。同樣是傳媒觸及宗教敏感題材,兩次事件都產生如斯不同的反應,當中的原因實在是很值得深思的。
事實上《達文西密碼》這本小說、這齣電影對宗教的挑戰、對基督教及天主教的質疑比那幾幅刊登在丹麥報章的漫畫更嚴重、更根本,甚至可以說是對天主教及基督教的侮辱或褻瀆;例如電影指耶穌是一個曾結婚生子的凡人,只是在公元四世紀一次教會會議後才確立耶穌是神的身份,對教會領袖及篤信聖經的信徒來說,這樣的說法無疑是對耶穌的侮辱、無疑是異端邪說。又例如電影指耶穌希望由他的妻子——抹大拉的瑪利亞而不是其他門徒執掌教會,對教會領袖及篤信聖經的信徒來說,這樣的說法無疑是在損害教會的權威性。電影及小說雖然出現了種種質疑、挑戰以至侮辱,可絕大部份教會團體、信徒、公眾都沒有要求禁制電影或小說、都沒以涉及宗教敏感題材為理由禁止電影公映、都沒有要求小說作者或電影導演向教會或信徒道歉認錯;相反,他們只是透過公開發表言論、聲明、立場者等駁斥他們認為有問題的觀點及內容,他們頂多只是以道德力量、以勸喻的形式希望信徒不要觀看電影或小說。
這種透過公開辯論處理不同意見或敏感問題的態度、這種利用「意見的自由市場」讓不同意見一較高下的態度、這種容讓不同意見可以自由發表的環境令爭議停留在言語上及討論上、令持不同意見的人可以有充份的機會表達意見而不用訴諸激烈行動、令爭議不致持續激化及升溫。也就是說,是因為有言論自由的保障、有開放包容的言論空間才讓敏感的宗教爭議、敏感的宗教題材不會成為禁區、不會成為衝突的導火線。
若果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宗教人士能着實保障言論自由、能透過「意見的自由市場」解決分歧,地球村便可以真的成為一個和而不同的世界、一個包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