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的香港,其中一項最令香港人分化的問題,就是公共房屋。最令居住在私營房屋的市民及納稅人反感的是,很多公屋居民,已經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脫離公屋居民行列,但仍「賴死」,不願搬離公屋。《蘋果批》絕對同意有這個現象出現,但是這個現象不是因公屋居民本身有人格上的問題,覺得其他納稅人欠了他們,而是因為現行的公營房屋政策,令任何脫離公屋居民行列的市民,都會面對非常沉重的代價。令很多有意搬離公屋的市民,理性地選擇留低,繼續佔用公屋單位。
當年殖民政府出於一片「保護租客」的心,令到租務條例對業主非常苛刻,使好多擁有私人單位的業主,不肯放租予需要住屋的人。希望有瓦遮頭的人,迫不得已,惟有搭建木屋為家。但是,經過石硤尾大火一役後,殖民政府被迫承認香港必須開始取締不合衞生及容易發生火災的木屋區。但是,因為殖民政府沒有勇氣去改革租務條例,最終選擇了興建公共房屋這個權宜之計,開始步上了納稅人承擔提供住屋的不歸路。
從第一批公屋開始,歷代政府已經用盡一切辦法,去拖慢公屋膨脹的步伐,盡量減少納稅人支撐的居民人數。雖然,政府完全失敗,不過,拖慢公屋膨脹也變成今時今日市民脫離公屋居民行列的最大障礙。其中一個拖慢公屋膨脹的惡果,就是政府令公屋居民,對選擇房屋的彈性盡量減低。特別對已經入伙的居民,除非他們選擇完全及永久地脫離公屋制度,所居住的單位就會是該居民的永久住所。
公屋居民作為香港人的中堅,清楚明白到香港是一個充滿動盪的地方。除了有《基本法》保障鐵飯碗的公務員之外,每一個香港人也會面對三衰六旺的機會。還有,因為多年推行公屋政策產生的副作用,公屋地點也越起越遠。除非一個公屋居民深信不疑自己會永遠不需再一次享用公屋,如果他選擇放棄現有單位,搬離公屋,基本上是無可能再一次重返他居住的單位,甚至乎不能重返他現有單位的地區。
亦因脫離公屋居民行列的代價,是這麼沉重,自自然然會令那些有能力脫離公屋居民行列的市民,也不願搬離。面對沒有人願搬離公屋的局面,政府惟有無止境地興建公屋。但是,因距離市區核心的土地始終有限,政府也將公屋越起越遠,那些一早享有公屋的市民,可能已經沒有經濟理由,需要居住在市區核心附近的地方,不過也可以繼續居住在那些地區。《蘋果批》可憐那些因工作,需要居住在市區核心附近的市民,但因參加公屋制度的時間遲了,無法居住在工作附近。特別那些新移民,就算是勤奮、自力更生,也因居住地點遙遠,很多給人入門工作的薪金,無法彌補失去的時間和金錢,令新移民無法融入香港社會,迫不得已之下跳進公共援助的安全網。
《蘋果批》一向以來,都是支持「租金券」的公共房屋政策,令有需要人士可以直接受到資助,居住在私人房屋當中,令有需要人士可以享受到居住單位地點的彈性。《蘋果批》深深明白政府沒有推行「租金券」的勇氣,不過《蘋果批》最感可惜的是,政府就連可以增加公屋居民自願性流動的「不劃一租金制」也開始放風聲不會推行。《蘋果批》只可以問一句,政府真的想無止境的強迫納稅人繼續背負公屋這個包袱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