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如廁後洗手理所當然,要洗得其法卻非人人做到。H5N1關注組調查發現,約90%港人如廁後都有洗手,比去年調查的約80%明顯進步,但大部份人的洗手方法「唔合格」,有85%的人不用梘液,即使用梘液,也只有小部份人依照衞生署指引揉擦20秒,殺菌作用肯定不足,情況令人憂慮。 記者:黃可欣
H5N1關注組上月初派員到全港120個由食環署、康文署及商場管理的公廁,觀察2,400名市民的洗手情況,並評估廁所衞生環境。
關注組發言人兼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表示,過去一年經政府大力宣傳多洗手的訊息,「市民洗手多咗,但方法唔啱。」根據衞生署的洗手指引,市民應先開水喉洗濯雙手,加入梘液後,離水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最少20秒,再用水將雙手徹底沖洗乾淨,最後抹乾雙手。
食環署公廁低分
不過,調查顯示,90%有洗手的公廁使用者中,僅15%有用洗手液,其中又只有2.6%加入洗手液後有揉擦雙手至少20秒,而這20秒的揉擦過程中仍有問題出現,62.2%人會邊揉擦邊沖水,梘液迅速被沖走,大大減低殺死細菌及病毒的作用。勞永樂指出,雙手上最常見的病毒如流感病毒,表面為油脂層,由於梘液可破壞油脂,如有足夠時間可令病毒破裂毀滅。
公廁衞生方面,以10分最好、0分最差的評分,120間公廁整體評分平均為7.96,當中18%獲10分滿分,包括中環交易廣場女洗手間、大會堂男女洗水間、太古廣場男女洗水間等。獲最低評分4分的三間公廁全屬食環署管理,分別為鴨寮街男廁及荃灣地鐵站多層停車場大廈地下的男廁及女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