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中山珠海旅行,導遊小姐口齒伶俐,沿途細說風光,生動活潑,猶如為電視風光片配旁白,聽得一車遊客眉飛色舞。
車經海邊,她指着香港方向介紹:「原本政府打算喺呢度起一條橋,直通出去,揸車唔使半個鐘頭,就可以到達香港最多色魔嘅地方──屯門啦!」
原來屯門色魔如此出名,變成了珠三角導遊口中的笑料。
但是,屯門色魔畢竟過時了,相信不久之後,導遊小姐的講詞也會轉變,變成:「……揸車唔使半個鐘頭,就可以到達香港最多鍾意用揚聲器唱粵曲嘈住居民嘅老人家嘅地方──屯門啦!」珠三角看得到香港電視節目,人們也一定在新聞中見過屯門公園裏那些「曲藝團」。對此,珠三角人民也一定似曾相識。在大陸,公園大道,街邊空地,一早一晚,都有這類娛興節目。一大群的老年男女,拿了錄音機、CD機,放在街邊播放音樂,放舞曲,便擁着跳老舞,播《十面埋伏》,便耍劍舞槍。少不了還有些退休的文工團員,或者文藝愛好者,撥弦拉琴,起個引子,剎那間就會有個提着菜籃的阿婆,或者拎着中藥包的阿伯,從人群中挺身而出,扯開喉嚨,引吭高歌一曲。
香港北區居民喜歡北上消費,買塊豬肉揼個骨之餘,他們也把北方文化帶來香港,在市鎮公園裏星火傳播,促進中港文化交流,偶有失手,聲浪過大,附近居民也應該念其一片誠意,加以忍讓,以成全阿婆阿伯們之文化事業。
另外,阿婆阿伯們在公園落力演唱,新聞畫面傳到珠三角地區,對於有意偷渡來港的珠三角居民,也起到了阻嚇作用:嘩,乜香港同我哋呢度差唔多,啲人仲老土啲㖭,咁偷渡去把鬼咩!屯門色魔沒有了,偷渡客也沒有了,治安良好了,全拜「曲藝團」之功,咁,你哋班住喺高樓大廈入邊嘅友仔仲嘈乜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