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藍屋」舊貌

回味「藍屋」舊貌

黃懷谷 退休人士

一個鍾情香港文化的市民,高興看到香港房屋協會斥資一億元,與市區重建局合作復修石水渠街之「藍屋」、「黃屋」,拆卸「橙屋」,建造一個既保留昔日灣仔建築風貌,又重現開埠初期灣仔茶葉貿易和近百年民俗傳授功夫,並演變附加跌打醫館,至今仍未停息的歷史延續實貌。
這個不足一千平方米範圍的灣仔小小舊區的復修及保育計劃反響甚大,近月來,各報消息不絕,評論有之、專欄有之,甚至有散文、回憶錄。在這些殷切關注港人文化的文章中,在驚喜、歡呼聲中,也夾雜着疑問和感歎,誠然,也有不同的意見。

文化具歷史連續性

有人問:「茶館為甚麼是地區特色?」「石水渠街一帶真的有『文化』嗎?」「翻新後的黃屋和藍屋,尚有窄巷給許伯揮動理髮剪嗎?」「為甚麼要求把當地居民同時遷出?」「把古物古迹變為茶館、跌打醫館營商之地是否適宜?」讀到這些疑問,我不禁想起古迹復修的首要任務是甚麼?
毫無疑問就是保留地方文化!
甚麼是文化?從廣義來說,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是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反映,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文化具有民族性,通過民族形式的發展形成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連續性。

重現茶葉貿易發展

文化一詞,最初見於南齊王融的《曲水詩序》:「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為此,我個人理解,灣仔文化就是反映灣仔民俗風貌,反映灣仔歷史演進,反映灣仔由古至今的所維持的特色……構造一幅灣仔「景俗」「柔遠」的絢麗圖畫。
至於「茶館為甚麼是地區特色?」
根據友人、已故香港掌故專家梁濤主編的《香港東區街道故事》記載,英國商人顛地在廣州被林則徐驅逐後,來到灣仔首先建起了他販賣茶葉的大本營,還建立起他的大莊園—春園(即今日春園街一帶),十年後(一八五○年)把總部遷去中環。後來灣仔一帶有不少茶葉商人經營至今,如英記、李金蘭等。茶葉生意已成了灣仔特色,雖不可能把茶葉行都強行遷入藍屋經營,但卻可重新考慮招攬茶行遷入經營。更可設立茶館予遊人品茶歇息,同時展出昔日灣仔茶葉貿易的發展情況。茶的文化,就是昔日灣仔文化代表之一。

可辦小型文化活動

一百多年前,灣仔華陀醫院開香港中醫院之先河,至於家喻戶曉的黃飛鴻徒弟林世榮(豬肉榮)姪兒林祖先,開武館後開跌打醫館,再傳其子林鎮顯經營,林鎮顯過身後,由其妻陸麗燕經營至今,這就是灣仔的「活文化」!所以我個人建議要保留跌打醫館。
當「橙屋」拆卸後,闢作花架、茶樹盆景俱有的坊眾休憇小園地,甚至可以舉行小規模的文化活動,彈彈琴、唱唱曲、喝喝茶。屆時如蒙不棄,老朽也可以逢場作興,講兩段《顛地與春園》、《黃飛鴻與豬肉榮》的「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