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梅醫生
香港大學醫學院易名一事,已經過了一年,市民或許覺得已成過去,還有甚麼好說呢?但對我們來說,這件事依然歷歷在目,內心淌血,猶未抑止。其實,我是最早心死的一員,看我第一篇投稿〈命名風波〉便知一二。校長和權貴的手法狡猾高明,一公布即毫無轉彎餘地,面對一個喪失了靈魂的醫學院,你還能做些甚麼?哀悼又有甚麼用?
在六一九靜坐和七一大遊行這兩次集會當中,歷屆畢業同學,難得聚首一堂;處身於一班熱血沸騰的中年醫生行列當中,我也充滿了活力,鬥志激昂,心想:母校有救了!今天,我們不會死心,那怕權貴的勢力再大,始終也敵不過人民正義的力量;暫時不成氣候,不過是時不我與,只要民心不死,正名一事,指日可待。
與社會有莫大關係
市民一直有錯覺,以為醫學院改名是大學內部之事,而香港大學又是一向高高在上,跟平民百姓沾不上任何關係,實在大錯特錯!大學培育出來的醫生和學者,將來都會成為社會領袖和公僕,其言行和道德操守,全部與市民息息相關。明白到大學與社會的關係,你就不能不正視今次改名事件,因為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世間榮名,盛衰難料。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一切有形之物,最終也難逃空滅之現實。可名之名,不過是虛名,能流芳百世者,莫非其名,實是其在世時所作的一切功德創舉。既能影響後世,又造福人群,且早有公論,絕非任何個人暫時擁有之財勢可比。至於一所學院的名稱,代表着一份集體付出,無人領功的海量,其名能否永續,則端視其歷屆畢業生在社會上所作的貢獻,而非金碧輝煌的教學大樓。
傳統是最寶貴資產
外國不少名校都有過千年的歷史,傳統就是它們最寶貴的資產,要維護千百年的基業,慎選學生和校長,同樣重要。學生的成就,可以為院校帶來光輝,校長的遠見和操守,則直接影響大學未來的發展。香港如今的大學,用財困作幌子,四出募捐,以增資糧;而校長之名,則以籌款多寡來釐定,甚麼學術尊嚴,似乎早已拋諸腦後!
《爾名何價》的初稿,曾經引起一些醫生和律師朋友的擔憂,恐怕會惹上誹謗之嫌。結果,經過一輪的自我審查之後,我把文章改了又改,才以個人名義正式推出,以免連累他人。所謂「誹謗」,即是背後說人壞話,破壞他人聲譽,但我寫的全是公開的報章內容滙集,沒有半點創作成份,更無刻意詆毀別人。不過,我有自己的立場,說話當然就不會中肯,至於讀者接受與否,非我所慮,假如有人感到冒犯或不安,想必是觸動了其人之神經吧!
教學培訓才最重要
此書只是一個起點,能否引起廣大市民的關注和討論,就看大家是否愛護和珍惜我們共同擁有的資產和聲譽。正名一事,並不爭於朝夕,醫學院如今還有沒有靈魂,才是最重要的議題。「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要不是大學高層重利媚商的話,醫學院又怎會淪落至此?我們的大學教育和醫科生培訓,才是今天真正要探討的問題,名不名,其實已屬次要!沒有實則的內涵,再漂亮的名字,也是假的,何需執着?
後記:我們於五月二十一日(星期日)下午三時半,會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設置公開論壇,《爾名何價》亦將會在現場免費派發,大家到時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