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大廈的建設最注重大廈的基層結構。同樣,我們身體的移動、整個人的姿勢亦受雙腳結構與形狀直接影響,任何姿勢不平衡都會造成筋骼緊張和受傷;而且這是慢性的傷害,會引發痛楚或造成永久勞損。
足弓下墜不必治療
人的雙腳共有六個足弓,分別位於縱向腳內側、縱向腳外側和橫向腳蹠骨。足弓主要由骨、關節、肌腱及韌帶組成,隨着步行或跳動而上下回彈,提供力量和減低受傷風險。
許多高足弓和扁平足的人士,一生中都沒有足患或相關問題。然而那些足弓功能缺乏,生物力學上不規律的人士才會出現足患。所以足弓下墜並不代表甚麼,只是一個現象,只需要筋骨肌腱配合得宜,便不需治療。
但在成長的旅程中,年少時肌腱不斷地發展,強而有力,可保護身體內的各樣組織及關節。隨着年齡增長,身體因循環式的工作而變得懶惰,保護身體的工作開始漸弱,地心吸力的影響顯然變大,姿勢開始出現問題,影響雙腳關節退化肌肉乏力,足弓更下墜。
有數據顯示,5%人是沒有足弓但腳底肌肉發展良好,85%人足弓下墜或足內翻,主要原因是韌帶鬆弛,9%人是高足弓,腳部的吸震能力弱,只有1%的人士足弓正常。
雙腳底部的組織有助吸震和穩定我們的平衡,在步態學上扮演一條彈簧,在行走時保持足弓的形狀,減少足弓過份地下墜,提供合適的環境使身體推動前方。扁平足的人士中,這些組織功能上會較為活躍,勞損的機會也較多,需長時間站立或行走而又沒有穿着合適鞋的上班族較易患上足底筋膜炎。
撰文:卓健足病診療師劉庭耀
逢周二至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