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全國的省、市、縣、鄉四級中共組織的領導幹部,將進行大換班,而中共最高層的黨中央,則於明年秋天的中共十七大進行換屆,涉及幾十萬名各級幹部。這是近二十年來,中共領導層最大規模的換班行動,其中一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很可能令經濟過熱的問題加劇,甚至令宏觀調控功虧一簣。
有利「清黨」行動
跟往年的情況不同,中共最高當局今屆刻意調整市以下黨組織的換屆時間,令中央到地方五級黨組織的主要領導層,在未來一年之內,集中完成換屆工作。換言之,全國各地的省委書記、副書記,市、縣委的書記和副書記,甚至各個鄉鎮的黨委書記、副書記,在一年之後都會由新人擔任,組成新的領導班子。
表面上,統一「大換血」可以令基層黨幹部,更全面的理解中央要求,也可以在選拔幹部時統一標準,這樣就可以挑選更多符合中央要求的幹部,使他們更好地執行中央的命令,落實「十一.五計劃」,提高執政能力。對胡錦濤而言,這樣做有利於他的「清黨」行動,讓他在最短時間內,大量安插共青團出身的幹部,出任各級黨政領導人,以保證在他餘下的六年任期內,更好地落實他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換屆帶來投資熱
但是,這種統一換屆的方式,後遺症也是顯而易見的,對目前中央大張旗鼓推動的宏觀調控措施,無疑更是沉重的打擊。筆者以前曾撰文指出,八十年代初開始,中共每五年便會舉行一次全國及省的黨代表大會,改選中央和省級領導層,但黨代表大會後的一、兩年之內,多會出現經濟過熱:一九八七年中共舉行第十三次黨代表大會(十三大),八八年立即出現通貨膨脹失控的局面;中共十四大在一九九二年舉行,一年多後便出現經濟過熱;二○○二年舉行中共十六大,一年之後出現的經濟過熱愈演愈烈,至今仍未降溫。唯一例外的是,九七年中共十五大之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令中國於九八年避過一次經濟過熱。
顯然,中國的經濟過熱現象,與中共領導層的換屆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每個新的中央領導人和省委書記上台後,都會急於做出成績,而最好的政績就是推動經濟發展,GDP則是衡量政績的主要標準。
在國內,基建、房屋等固定資產的投資,是刺激經濟在短期內急速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每當有新的省委一把手上台後,當地的大型投資項目就會接踵而至,這樣,新官就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成績,為自己的仕途儲備更多彈藥。所以,每次中央和省級領導大換屆之後,各部委和各省市的「投資饑渴症」就會表露無遺,而全國性的經濟過熱,就是由這種投資熱潮帶動的。
宏觀調控收效微
過去一年,全國各級官員已經磨刀霍霍,為這次大換屆作準備,拚命推出新的大型投資項目,以期在短時間內拼出成績,作為大換屆時的升官籌碼。這就是近年經濟過熱的主因。雖然中央不斷推出宏觀調控措施,但由於各級官員的投資誘因很大,致令這些措施收效甚微。
今年下半年開始的中共各級領導大換班,至二○○七年中共十七大結束,將造就幾十萬名新上任的大官,勢必導致「集體投資亢奮」的問題更加嚴重,多上項目和快上項目,仍然是他們快速做出成績的最好方式,而這種投資熱潮對整體經濟的滯後反應,將在一、兩年後顯露出來。因此,中國經濟在今、明兩年稍稍降溫後,○八年又會熱起來。加上北京奧運效應,屆時經濟過熱的情況將比以前更猛更烈,中央的宏觀調控措施到頭來只會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