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李登輝」現魔影 - 陶傑

「香港李登輝」現魔影 - 陶傑

特區政情詭譎萬變,否決政改泛民主派被甩到一邊,曾蔭權搞「親疏策略」,按道理,立法會六十席減去泛民之二十五席,手上已有足夠支持,推行「強政勵治」,並無問題。
但一個泛民日漸出局的政局,卻更為複雜凶險。近日忽傳出「香港李登輝」之說,指曾蔭權民望長期高踞,「也不是好事」,因為民望高足以震主,「中央」難以駕御,曾某畢竟不是「根正苗紅」之人,民望愈高,愈須要另類勢力來制衡。
中國宮廷政治之可怖即在於此。民望低如董某者,固然要下台,民望高如曾蔭權,一樣會激起「擁港自重,獨立為王」的陰謀論。把曾某標籤為「香港李登輝」之製造者,必定極為了解中國主人的心理,知道指曾蔭權仍身負英國爵士勳銜,中國不會計較,指曾某內通歐美,中方也不會相信,唯有「此人民望太高,當心香港出一個李登輝」,必正中其疑心。因為中國人的政治,心魔處處鬼影幢幢,把曾蔭權「李登輝化」,在中國政府的心理深層發酵,政治的計算,極為高明。這頂帽子,當然不會是儍巴巴的自由黨,更不會是已經日漸喪失話語權的泛民主派設計得出來。
民望高就會反制中國?或搞港獨?甚或成為美國「顏色革命」之內應?一切純屬揣測,正如文革時鬥爭劉少奇的邏輯:「如果任由中國的赫魯曉夫上台,紅色江山就會變色,革命派就會千萬人頭落地」之類,這等「如果……就會……」的假設,把臆測當做事實,是最典型的小農中國人思維,中華民族的文革DNA,果然世代不移,令人讚賞之外,更值得西方人類學家進一步研究。

「香港李登輝」如何及早防範?答案是須有一個與曾蔭權理念不同的副手。「李登輝論」之舞劍者,不在於倒曾,退而志在爭奪政務司司長要職。因為許仕仁行將離任,傳聞曾蔭權向中國力薦「鬍鬚曾」,這下子未來五年,曾班子更變成政務官清一色,副手的印把子,也就是政務司司長,豈能不牢牢抓在「祖國信得過」的人手裏?
「香港李登輝」理論出籠,所謂執政聯盟,「政黨」是想自己當一個曹操型的政務司司長,把曾蔭權「轉型」為一個漢獻帝。換言之,曾某尚未連任,即現「跛腳鴨」徵兆,「香港李登輝」之陰謀論說,即為有力的切入點。未來五年,曾某如何能「強政勵治」,實在十分有趣。
此所以在中國人的官場,是帶有厭惡性的營生,偏偏有許多人樂意獻身。曾蔭權當初「吹口哨」之時,又豈會想到醬缸的滋味。這一枝「香港李登輝」的穿心箭,任憑曾某穿的是金縷甲衣,也難免着道兒而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