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年初至今,商品市場一直熱烘烘的,所錄得的驚人升幅,更令不少投資者趨之若鶩。
在本周一,由於投資者擔心潛在的商品價格泡沫和息口趨升,可能會拖累經濟增長,爭相拋售下,現貨金出現逾6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而其他商品如銀、銅和原油等的一籃子商品亦呈現近20年來最大單日跌幅。若投資者只投資於單一商品市場的話,損失之慘重可想而知,而一個真正分散風險的環球組合,在這種市況下就大派用場。
成熟市場 抗跌力強
以是次環球跌市為例,成熟市場如美國、歐洲和日本等,跌幅就較其他新興市場相對輕微(見附表)。雖然說美國樓巿或已見頂,將對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欲帶來影響,然而,在通脹相對低企和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情況下,我們預期美國經濟仍會繼續擴張。
至於日本方面,從去年至今年初的表現來看,相信不少投資者已相信當地內部需求所帶動復甦的真確性。由於經濟持續復甦、企業盈利增長穩健,以及貨幣政策的收緊步伐非常緩慢,因此日本股市在今年餘下時間料可顯著上揚。
至於投資者較為忽略的歐洲,今年挾着世界盃的熱潮,可望擺脫以往不積極進取的頹勢。歐洲央行亦認為,改革歐洲的產品和就業市場,有助促進整個地區的競爭力,振興經濟成長。其實,除了投資者普遍認識的奢侈品如名牌手袋和高級跑車等,歐洲亦擁有很多具投資價值且擁有歷史悠久的投資項目。雖然過往歐洲企業予投資者一貫的印象是經營成本過高、負債過重、管理層未能善待股東,以致在國際舞台上相形失色,然而,情況已經有所轉變。
歐企改革 成績蜚然
現時歐洲企業的管理層已更加進取,並通過調整業務來參與環球巿場的競爭。歐洲各國企業相繼進行徹底重組,通過節省成本、出售旗下非核心業務、買入有潛質的公司及把營運工序遷往海外等程序,確保提高股本和資本回報,同時增加現金收入。現時就連退休基金或機構投資者也會積極爭取權益,要求更高的股本回報。
於2005年,歐洲企業的盈利增長接近20%,創造大量現金用來派發豐厚股息,以及進行大量股份回購。因此,即使歐洲股巿去年走俏,其估值仍然非常低廉。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股市,市盈率為13.5倍,比起美國、亞洲,以至大部份其他股市均有所折讓。除此之外,收購合併的新聞不絕於耳。在股東鼓勵下,企業管理層正積極行動,紓緩公司數目過多造成的供應過剩和市場過份複雜等問題,而今年至今,併購交易的數目已比去年全年更多。
總括而言,投資必須承受風險,但一項環球投資或長期持有的核心基金組合,卻能使資金於任何市況下均能保持增值的原動力,更可避開因過於專注某項資產類別或個別國家而招致的損失,值得投資者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