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邊談話」背後劍戟

「爐邊談話」背後劍戟

余杰 獨立中文作家筆會成員

五月十一日,美國總統布殊在白宮會見了王怡、李柏光和我等三位兼有異議作家或人權律師身份的基督徒、家庭教會成員。此次具有象徵性的會面,被許多國際媒體稱之為「破冰之約」。
參與會見的網路作家和憲政學者王怡,在會談中引述了一段在一百九十九年前,第一位來華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的典故:當年馬禮遜為進入中國,在澳門整整等待了六年時間;而此次布殊總統會見中國的基督徒,也是在其擔任總統六年後方才得以實現。

宗教自由不可剝奪

對此,布殊總統作了一個小小的糾正:在去年年底訪華時,他特意參加了北京一個教堂的禮拜活動。雖然那教堂是被官方的「三自教會」控制的教堂,但他認為其中許多人都是真正的基督徒。也就是說,此前他已經見過了中國的基督徒。儘管如此,此次的會見意義仍然超乎尋常,這是美國對中共當局發出的強有力的信號:宗教信仰自由,乃是不可被任何政權剝奪的基本人權。
此次會面,既是一九四九年以來,美國在職總統第一次會見來自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成員,也是最近十多年來美國總統第一次會見沒有任何官職的中國民間人士。會見的整個過程是輕鬆愉快的,大家沉浸其中,不知不覺,時間由原定的半個小時延長到了一個小時。

中方要求取消會見

總統談到了自己的信仰見證,談到了第一夫人在家裏的「權威」,也談到了家鄉米德蘭的父老鄉親;客人們也向這位主內的弟兄分享了各自的信仰歷程和工作、生活情況。雖然會談中也涉及到了中國家庭教會如何取得合法地位、美中貿易和人權的關係、雅虎洩密導致中國作家入獄等敏感問題,但總體而言這更像是一場家常式的「爐邊談話」。
但是,這場隨意的「爐邊談話」背後,卻隱藏着美中外交乃至全球民主化浪潮的驚濤駭浪。在會見前夕,據一位白宮官員透露,美方已接到中共使館的資訊,要求取消此次會見,因為「此三人不具備代表性且有政治意圖」。美方內部對此次會見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某些高級官員擔心此舉會激怒中方,並影響美中關係,亦建議白宮取消此次會面。甚至直到會面之前的一天,美方高層仍然在評估其利弊。估計中共方面也動用了其重金聘請的華府游說團體,以及波音、微軟等與中國「利益相關」的企業,參與「反對會談」的運作活動。
然而,白宮顧問、總統首席撰稿人麥克.格森及切尼副總統堅決支援會談。當我們走進布殊總統的「橙色客廳」時,發現切尼副總統果然在座。按照慣例,類似的會談副總統一般是不會出席的。切尼雖然始終沒有插話,卻一直十分認真地傾聽我們介紹的所有資訊。

基督徒群體的力量

布殊總統最後決定與排除一切干擾與我們會面,除了以上二人的建議之外,還有來自德州米德蘭老家的影響力。推動此次會面的「對華援助協會」,是一個專門幫助遭受迫害的中國基督徒的非政府非盈利機構,其總部設置在米德蘭,深得德州信仰敬虔的福音派基督徒的支援。
這些保守派人士是布殊最大的「票源」,是鐵杆的「價值投票」;再加上老鄉情誼,相信與布殊總統的最後決斷不無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會談真正的幕後推手,乃是佔據美國人口二成多的福音派基督徒群體,這次會談的成功,亦體現出福音派基督徒對美國政治生活的巨大影響力。於是,一個弔詭的事實出現了:此次會談是由所謂「政治不正確」的力量達成了「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