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文學訴苦多懺悔少

傷痕文學訴苦多懺悔少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內地湧現了一批反省文革的文學作品,後被稱為「傷痕文學」。不過,北京著名異見作家劉曉波認為,傷痕文學雖然對文革的「非人性」有所批判,相對於之前近30年的「歌德」(歌頌黨、國家和社會主義)文學是一大進步,但鮮有反映作者對文革的個人懺悔和反省。

批判政治運動摧殘人性

1978年8月,24歲的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生盧新華,在上海《文匯報》發表控訴「四人幫」的短篇小說《傷痕》,產生極大反響,更激活內地文壇在此後短短數年內,出現大批對自50年代以來歷次政治運動摧殘人性作出刻劃、批判的文學作品。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在其主編的教科書《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形容傷痕文學是「長期遭受壓抑的知識分子精英意識和『五四』新文學傳統的復蘇」。

馮驥才:民族過於健忘

劉曉波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表示,這批悲情色彩濃厚作品的最大局限,是「往往只聚焦在文革受害者,以及反『四人幫』的英雄,使得作品變得不真實。」他認為:「文革是一場全民性的大悲劇,其產生離不開『多人暴政』,但這些作品卻鮮有提及個人在文革中的參與。」他批評,除了巴金在《隨想錄》,對自己曾在政治運動中參與批判同行作家表達懺悔外,其他傷痕文學作品只有訴苦,基本上沒有表達作者對文革的自我反省。
馮驥才曾在《一百個人的十年》的前言中痛心地指出:「我常常悲哀地感到,我們的民族過於健忘。文革不過十年,已經很少再見提及。那些曾經籠罩人人臉上的陰影如今在哪裏?也許由於上千年封建政治的高壓,小百姓習慣用抹掉記憶的方式對付苦難。但是,如此樂觀未必是一個民族的優長,或許是種可愛的愚昧。歷史的過錯原本是一宗難得的財富,丟掉這財富便會陷入新的盲目。」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