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策裕理:企業互併購財路此中尋

晉策裕理:企業互併購財路此中尋

今年3月,阿爾卡特(Alcatel)與朗訊(Lucent)宣布進行合併,這項近期最大型的合併,引起了很多投資者注意。相信讀者都有留意到一項趨勢,就是併購活動轉趨頻繁,除電訊業外,亦涉及很多不同行業。
其實,全球併購活動自2001年及2002年沉寂了一輪後,最近數年明顯地升溫。基於全球宏觀經濟環境,包括利率走勢及環球經濟增長分布的轉變,未來併購活動應會繼續活躍。

新興市場受覬覦

相信大部份投資者都認同,未來全球經濟焦點在於新興市場;相反,已發展地區如西方國家將會面臨經濟放緩、內需減慢,以至商品或服務供過於求的局面。這個現象令各大型企業的管理層忙於為未來尋找出路。
他們眼見本土市場飽和而新興市場卻需求強勁,很自然會改變策略及架構,以進入新興市場分一杯羮,而併購就是其中一種將業務打入一個從未踏足的市場,並且取得客戶網絡的最快途徑。
隨着全球一體化,中國及印度成為了全球通縮的催化劑,西方國家的一些行業(例如紡織品及電子產品)正不斷地被便宜的中國貨及印度貨侵蝕,他們的唯一出路是走高檔路線,避免正面與中國及印度廉價出口競爭。
要走高檔路線,就會牽涉龐大的科研經費,而且這些經費在短時間內,往往不能增加公司收益,甚至會對股價造成打擊,而合併就可以讓兩間或多間公司共同承擔這些經費,並分享研究成果。
除了新興市場的崛起,現時利率上升的趨勢,也令併購活動變得吸引。
對於一些現金不充裕的公司(例如朗訊)而言,他們的運作或擴張成本都會跟隨借貸成本上升,因而比較容易接受被收購。從企業層面來看,很多大型企業的資產負債都很健康,現金流亦充裕,而用現金進行收購合併,做法亦比用股票進行交易快捷妥當。

投資銀行可追捧

歷史告訴我們,併購活動的頻繁是周期性的。70年代是合併的高峯期,80年代以小本經營的模式比較受歡迎,90年代則是大企業走出本土市場的熱潮。它們紛紛進行收購合併,以開拓新市場及取得更多客戶網。
時至今日,中國及印度貨充斥西方市場,西方大企業要維持盈利增長,便必須保住本土市場,並謀求分享新興市場這塊「肥豬肉」,所以併購活動在未來仍會繼續上升。
作為投資者,如何可以從中獲利?我們提議讀者留意一些有機會成為被收購對象的公司,因為這些公司的股價通常會在收購合併期間表現良好;相反,提出收購一方的股價則會受消息拖累。
此外,併購活動增加,也會帶旺金融業,尤其是投資銀行,投資者可以考慮一些大型投資銀行如高盛、花旗集團及摩根大通等,這些都是能受惠於企業併購活動的投資銀行。
卓凱玲
研究部主管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