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綠綠的鈔票可能是世上最精美的印刷品,不過市場上以鈔票作為交易媒體絕對不是因為鈔票本身的藝術價值,亦不是因為種種的高科技防偽特徵。市場願意接受貨幣,是因為貨幣背後所代表的購買力。理論上就是讓手上持有貨幣的人在可見將來,仍然能夠購買到大致相同的同一籃子貨物。當然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生產成本其實一直下降,同一樣貨幣在沒有通脹的情況下,其實可以買到的產品無論在質和量都有可能不斷上升才對,所以那種認為社會應該有持續性通脹的論說,不單止沒有根據,亦漠視了貨幣最原本的功能。
以前的社會,只要發行貨幣的機構能夠製造出一種信心保證,貨幣的發行亦不一定由政府去負責。而事實上世上最早的鈔票其實是由民間去進行,政府的參與不多。到了後來政府亦加入了發行貨幣的行列,起初政府發行貨幣的背後是以金銀等實物儲備作支持,換言之政府亦不能夠毫無節制地發行鈔票來削弱現有鈔票持有人的購買力,可惜到了二十世紀中,各國政府都誤信了凱恩斯那套大政府理念,無度地濫發鈔票令到以實物支持的貨幣制度全盤崩潰,最終在尼克遜這個最不像共和黨總統的共和黨人手上成為歷史。
事實上,濫發鈔票的後遺症在七十年代發作之後,要到八十年代由列根以及當時的聯儲局主席沃爾克(PaulVolcker)以大刀闊斧的手段才扭曲過來,之後格林斯潘這個曾經是奧大利學派上場,聯儲局亦一直緊守「保持美元購買力」這個原則。有說格林斯潘就任聯儲局主席的典禮上,列根本人並沒有出席,原因就是要符號性地表示要聯儲局完全獨立於政治影響力。之後格林斯潘連任多次,美國總統都緊從這個傳統,一直到小布殊才打破這個慣例,出席新任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的就職典禮。
毫無疑問,現在美國聯儲局在心態上比八十年代更大有為亦更政治化,不過始終聯儲局有一套確立了的機制,不會輕易走六、七十年代濫發貨幣的回頭路,所以香港要找一個相對穩定的貨幣作為港元背後的支持,美元仍然是首選。不過自從大陸的經濟逐漸開放,特別是中港兩地的經濟活動愈來愈多,人民幣在香港市場的流通量亦漸漸增多,亦開始在香港產生影響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香港的資金成本走勢,理論上會同美國息率看齊,可是現實卻是港元利率開始跟美息上落不再同步,有理由相信最終原因是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幣令到香港資金成本出現變數,在這個前提下,有人提出要將港元人民幣化。
這種論調實在將人民銀行看得太高了。首先,人民銀行至今究竟是否對本身的功用有清晰的認知仍是未知之數。自從九十年代中,人民銀行執行所謂的宏觀調控,手段粗疏不在話下,最大的問題是臣服於國務院之下的人民銀行,是否能摒除所有政治考慮,能夠單以「維持人民幣購買力」宗旨去運作。事實告訴我們,人民銀行的政治化問題比聯儲局嚴重得多,可是香港若脫離聯繫滙率的話,金管局在無知的民粹政客壓力下,可能會比前兩者更為政治化。所以這進退維谷的環境,港元亦惟有繼續以這個不太穩定的聯繫滙率為本,期望有朝一日聯儲局會好好重建它們的根基。
(人民幣問題多籮籮.二之二)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