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四十年,八大「樣板戲」,水準最高當推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紅色娘子軍》只是創作的技術好:芭蕾舞加上北派武術,西洋樂器配搭以中國鑼鼓,連男女主角出場,也一副京戲的亮相和關目,《紅色娘子軍》中西雜交,雖然不倫不類,但創作永遠可以大膽,總監製和總導演是中國人民敬愛的國母江青同志,江青三十年代在上海當過小明星,《紅色娘子軍》總算有點藝術內涵,比起今日陳什麼歌的《無極》,至少劇情一板一眼,觀眾知道作者想說什麼。
《紅色娘子軍》的男女主角,男人叫劉慶棠,女演員叫薛菁華,本來都跳過《天鵝湖》,戲中有一場「匕首舞」,講女主角走出了森林,投奔「革命根據地」大家庭,劉慶棠表演的單挑大刀,還有一眾游擊隊的匕首,加上音樂和藍天紅棉樹的舞台佈景,今天再也做不出來。
然而《紅色娘子軍》的問題在哪裏?舞蹈、音樂、美術,各個環節成就都高,配搭在一起,錯的是主題:一個充滿仇恨的世界,打土豪、捉地主,推翻資產階級,當一部作品的意識形態,是仇恨兩個字,用再第一流的舞蹈美工技術硬件來配搭,也是一部壞戲。
最要命的是,芭蕾舞發源於十八世紀的歐洲宮廷,是演給王室貴族看的,像天鵝湖、林中仙子、羅密歐與茱麗葉,每一齣芭蕾舞都有如詩如畫的愛情,芭蕾之中的雙人舞必是戲之重頭,不論是王子跟仙女,還是俊男美女,是為一個「情」字而服務的,不像中國的樣板芭蕾,表達的只有恨。
「文革」不允許愛情,《紅色娘子軍》就沒有什麼雙人舞,有的只是劇中女主角跟地主的打手搏鬥,只有對抗,沒有和諧,或者是兩個娘子軍相互摟腰,當做「階級友愛」,今日看來,反有點LesbianFeel。
《紅色娘子軍》的兩名主角,劉慶棠長得有點像吳彥祖,據說後來被江青看中了,叫他做一點與舞蹈家並不相符的工作。薛菁華移民來了香港。香港的華文傳媒「紀念文革」,就是沒有一家把薛老大姐請出來,做一個人物專訪,請她說一說當年是怎樣受江青娘娘的氣的。
《天鵝湖》在倫敦還時時公演,《紅色娘子軍》卻已經掃進了垃圾堆。中國的「現代化」,學的只限於外表的花架子,內涵還是自己的一套爛貨,像《紅色娘子軍》,今日看來,只剩芭蕾、音樂和美工,其餘一切,不堪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