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270多年歷史的九龍城侯王廟經過一年復修,將於下周一正式重開。翻新後的侯王廟,不再只是入廟拜神般單調,而是變成「有嘢玩、有嘢睇、有嘢學」,其中最特別之處是引入許願角及許願卡,讓善信可將願望寫出來,為華人廟宇委員會轄下24間廟宇首創。 記者:倪清江
侯王廟會先在下周日(本月21日)舉行開光大典,當日將有一場小巡遊,據說,是要迎接在復修工程開展前被送上天的侯王返回凡間。
復修後的侯王廟變得份外光鮮,擺放侯王像的正殿,原被香火薰黑了的屋頂洗刷乾淨,並且加設一段透明玻璃,引入天然光;旁邊的羅漢堂也清理妥當,十八羅漢造像鮮活重現。為減少正殿再被香火薰黑,侯王廟發展計劃籌委會主席何德心說,重開後會限制每名善信只可拿一炷香入正殿。
化寶爐有環保裝置
侯王廟內有兩個古石刻,一塊是清末時已有「一筆鶴」,另一塊是戰後重建的「一筆」。復修工程亦增加廟宇的中國味,包括將原本平頂的涼亭改為中式尖形頂,又設立詩詞坊,以擺放12首關於侯王廟的詩詞。廟內的化寶爐加裝了香港發明的環保裝置,化寶時釋出的黑煙最終會變成白水蒸氣。
為吸引善信,廟內設立一個許願角,善信可花5或8元購買一張許願卡,寫上心願,然後掛到許願角上;另外,廟內增設有該廟名字的特色手鏈,以及用金銀衣紙摺成的金菠蘿,每款售數十元。廟宇亦會為留下資料的善信提供貼身服務,如提醒他們在初一、十五到來上香等。
整項工程花費400多萬元,不過仍不會收入場費。該侯王廟是華人廟宇委會首個直接管理的廟宇,其餘23個仍外判由私人管理,何德心說,會於明年檢討成效,以決定是否增加直接管理的廟宇數目。
話你知:供奉護宋帝功臣楊亮節
現時本港約有三間侯王廟,所供奉的侯王,據說名為楊亮節,是南宋人,他曾襄助南宋末年南逃的宋帝昺,因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所以建廟紀念他的功績。雖然出處仍未有定案,但以此說法為最多人認同。
據說九龍城侯王廟建於清朝雍正八年,即西曆1730年左右,由於是紀念南宋人,所以有說早於700年前已興建。在過去,由於該廟是通往九龍城寨必經之路,因此香火曾比黃大仙廟更鼎盛。該廟由清朝至今,曾進行至少七次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