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辦館、士多日漸式微,大型超級市場幾乎完全操控副食品市場。消費者委員會調查發現,大型超市的罐頭、米粉及麵包等熱賣貨品紛紛加價,升幅更「跑贏」通脹,最高逾半成;相反,牙膏、沐浴露等貨品在藥房割價狙擊下,只好減價應戰。有學者認為這顯示只有引入競爭才能克制超市加價;有立法會議員則促當局扶助辦館、街市等,以免市民慘遭超市「㩒住搶」。 記者:翁煜雄 黃嘉寶
大型超級市場在電視、雜誌大肆宣傳「至抵」、「勁減」等口號,消委會的調查發現,華潤萬家、百佳和惠康3間大型超市,200項貨品於04至05年,整體平均減價1.3%。
消委會指三成貨品加價
不過,當消費者在超市推着手推車購物時,超市的熱門貨品已靜悄悄加價;消委會細分超市貨品為32組,卻發現其中10組,在去年總平均售價其實比04年貴0.2%至5.9%,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只升1.1%;其中更以熱賣的罐頭、中式粉麵和麵包等副食品的升幅最顯著,例如荷美爾低脂火腿午餐肉,一年內加價近兩元至$14.6。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郭琳廣說,超市解釋罐頭價格上升,主因是金屬、原料等成本價大增,加上人民幣升值,令不少由內地來港的罐頭變貴。
不過,接受調查的其餘22組貨品價格下調,減幅由0.1%至8.5%;受顧客歡迎的即食麵、可樂等飲品也有減價,但仍以牙膏、潔手或沐浴用品、嬰兒尿片和洗頭水等個人護理用品的跌幅較顯著。
藥房廉售個人護理產品
中文大學巿場學系教授冼日明解釋,超市部份貨品加價,部份貨品減價,其實都是市場競爭效應,因傳媒揭示藥房的個人護理產品價格更便宜,令消費者更懂得選擇,超市只好相應減價以應付競爭;相反,副食品等仍以超市「獨大」,其他辦館、街市已買少見少:「根本無對手,咪唔使減價囉。」
消委會踢爆超市售賣的牙膏減價達8.5%的原因,是有品牌近年推出全新系列牙膏,迫使其他品牌相繼減價或提供優惠;至於減幅達6.6%的香口膠,也是因去年市場有促銷,如推出新包裝、宣傳防蛀牙等新產品等。
本報昨到將軍澳區三間超市、辦館及藥房,比較部份消委會曾調查的貨品價格,發現除其中一間超市的一種罐頭最便宜外,其餘全部以辦館及藥房的最平,就算超市被指已減價的個人護理用品,仍以藥房的最抵買。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批評,政府一直助長大財團氣燄,對辦館、街市商戶卻愛理不理:「議員呢幾年嚟講到牙血都出埋,政府先肯畀少少錢改善街市設施,但都仲要等多幾年!點等呀,超市殺到埋嚟啦!」他說,超市早年以低價促銷副食品等,結果小型辦館面對競爭壓力只好結業,超市現待市場縮窄便可隨意加價:「結果市民咪俾超市㩒住搶囉。」
罐頭批發商:超市賺到盡
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副監事長李廣林說,罐頭成本價確實一直上升,但幅度是否與超市的售價升幅相若,則有商榷餘地:「超市或者趁火打劫啦,要賺錢嘛;以前嘅超市可以賺10%至20%已經開心到笑,但𠵱家就要賺夠30%至40%,賺到盡呀!」他希望政府能協助辦館、街市商販等可繼續生存,才能令市民有更多選擇。
華潤萬家說價格調低是因去年推出多項減價及優惠措施;百佳回應指雖然能源及包裝等成本價上升,但仍會盡量提供優惠,將價格維持合理水平。惠康表示,為減低對顧客影響,已致力穩定價格,並維持在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