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人民幣作錨不可取 - 李兆富

蘋果批:人民幣作錨不可取 - 李兆富

每天早上中國外滙交易中心都會為人民幣定出一個所謂的「中間價」,而當天的人民幣對美元的交易,便會在這個中間價的0.3%的上下限進行。事實上,去年七月大陸推出人民幣進行滙率機制時,每1美元可兌8.11元人民幣。經過了十個月,昨天人民幣滙率的中間價首次定在8算的心理關口之下,換言之人民幣在過去一年間上升了1.3%,也令到一眾愛國人士心情亢奮,將之看成「祖國強大」的一大實證,這種盲目的經濟沙文主義,堪稱偽經濟學的代表作。
人民幣有上升壓力,是因為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不斷增加,更正確一點應該說是對以人民幣作為交易單位的貨物及投資的需求不斷增加;簡單一點說就是出口上升以及投資熱錢流入,這個前提下說大陸經濟環境看好並無不可。但是在滙率自由浮動的國家,無論是因為出口強勁抑或熱錢帶動,滙率上升之後便令到出口和投資的成本相應增加,自然也會將過熱的經濟冷卻下來。可是當幣值被人為地固定在一個偏低的水平,自然也會令到出口顯得不合理地便宜,也令到投資不斷流入,事實上內地現在出現的雙順差反映的就是這個情況。
表面上出口旺盛是件好事,不過實際上也要看背後的原因以及成本。若出口強勁是因為資源豐厚技術過人,那是經濟增長也是順理成章。可是若透過操控滙率來達到這個目的,其實最終成本是令到資金不斷流入,亦變相令到內地物價產生通脹壓力,換言之就是犧牲內地人民的生活質素來換取出口工業的發展,而且維繫滙率需要龐大的外滙儲備,這筆資金閒置在人民銀行其實亦是極為浪費,相信中央政府是明白這些取捨,所以在去年起逐步開放人民幣的滙率形成機制,只不過是步伐太慢,以致最終仍要再度推出宏觀調控。

不過在人民幣仍然是一個未成熟的貨幣制度之下,就已經有不少心繫家國的精英一心要求跟美元掛鈎的港元改為向人民幣聯繫。通常要求港元跟人民幣掛鈎的論點,都不外乎認為中港經濟交流日趨頻繁,而且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日漸提高,香港無論從實際的經濟考慮出發抑或為了符號性的政治正確,都應該放棄以美元為基準的聯繫滙率,快快趕在世界之先以人民幣為港元單位。套用大教授張五常的說法,就是以人民幣作為港元的「錨」。
由古至今,貨幣的正確功用只有兩個,一是作為交易的媒體,二是作為人民儲蓄的工具,所以政府若負責發行貨幣,首要的責任是確保貨幣在一段可見的將來仍然有同樣的購買力,否則便是在無形之中剝削克勤克儉的市民儲蓄下來的財富。話說一九八三年香港陷入前途信心危機,當年的政府將港元向美元掛鈎亦是出於這種思維。以人民幣作錨的說法,最大的盲點是誤解貨幣的功用,亦沒有真正了解政府在貨幣發行機構的應有責任。事實上,中央政府過去對付通脹的往績實在太差,也令到人民幣不是一個穩定的貨幣機制,而現在亦不見得人民銀行對認真處理通脹問題有多大的決心,試問香港又怎可以向人民幣這個連自己的「錨」都定不好的貨幣掛鈎呢?
(人民幣問題多籮籮.二之一)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