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放鐵籠 逾半未登記<br>回收舊衣疑被混水摸魚

街頭放鐵籠 逾半未登記
回收舊衣疑被混水摸魚

【本報訊】「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港人每年丟棄數以千萬件計的舊衣物,轉售的回收二手衣物每年可為港帶來逾千萬元收益。但有環保團體指出,市面上充斥不少聲稱是慈善團體的回收箱或鐵籠,實則未有向地政總署申請,懷疑有人利用市民的善心圖利,批評政府現有法例沒有阻嚇作用。 記者:黃慧珊

地球之友引用統計處數字指出,今年首三個月舊衣回收已達1,469萬件,出口總值1,429萬元,比去年全年已多出100萬。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區詠芷稱,不少慈善團體都會把舊衣賣掉,用以幫助有需要的人,但因舊衣回收是一種近乎無本生利的生意,所以懷疑因此吸引商人假冒慈善團體之名,利用市民的善心來圖利。

東區中西區較嚴重

她強調,現時街上的舊衣回收箱或鐵籠愈來愈多,該組織外出巡察時發現不少狹窄的街道竟有三至四個放在一起,上面更貼有「環保」及「慈善」等標語,實質是沒有註冊登記或虛報資料。她估計現時市面的回收箱或鐵籠有逾半是未經登記,當中港島東區及中西區情況較嚴重。
地球之友於上月訪問了403名市民,發現82%受訪者以為回收舊衣的機構是慈善團體或社區組織,更稱若有商業機構借環保及慈善之名賺錢,感到被騙;72%說不會再把二手衣物放到商業機構的回收箱裏。

市民不懂分辨真偽

她說,大部份市民都不懂如何分辨慈善回收箱或鐵籠的真偽,「屋邨嘅回收箱就係組織同屋苑自己傾嘅,但通常街嗰啲都要有地政總署嘅批文貼喺上面,機構名同聯絡電話都會好清楚。」現時署方會在未經申請的回收箱上張貼通告要求24小時內移走,「但情況好似玩捉迷藏咁,應該修例可以即刻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