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心惶惶的鬥爭時空裏,左派報人羅孚拖着兒子,走到天后廟道庇理羅士女子中學,放了一個「假菠蘿」(假炸彈),然後嬉皮笑臉的離去。那時候,滿街都是真假菠蘿,炸死過小孩、炸死過軍火專家。他說:「當時我們以為做得好好,人家會讚賞……」
「其實香港沒有發生過文革,但大陸的文革對香港有影響,掀起了一場反英抗暴運動。」羅孚當時是《大公報》副總編輯及《新晚報》總編輯;文革時代,一家大小都捲進那股紅色風暴。妻子是《文匯報》副刊編輯;大兒子去了廣州的大學當紅衞兵,老二和老三留在香港培僑中學參與革命,最小的兩個就送去北京避難。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一鬥爭口號,年逾八旬的羅孚仍背得滾瓜爛熟。那時他的工作就是在報章撰寫社論,號召群眾起來抗爭,叫人拿起武器。所謂武器就是土製炸彈,造不到真的,也要造假的嚇人。
竟覺燒死林彬「幾好」
菠蘿多數放在警署附近,旁邊寫上「同胞勿近」,炸死過無辜小孩,炸死過軍火專家,「有人死,我們就覺得是勝利。」羅孚也參與過放置假菠蘿的搗蛋行動,「有一天,我帶着老二、老三,和他們的同學,在庇理羅士女子中學門前放了個假菠蘿。為甚麼放在那裏?因為我們住在天后廟道。」
從67年5月新蒲崗人造花廠示威開始,左派暴力浪潮逐步升級。當年8月,更有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林彬在駕車途中被縱火燒死,羅孚說:「當時我們覺得不錯,(燒死林彬)做得幾好。」
「每次放炸彈,就影響到交通封鎖數小時,居民很不方便,很不滿。我們整天都留在報館裏頭,以為自己做得很對,以為人家會讚賞我們。」羅孚說,反英抗暴沒有錯,錯就錯在手段出問題。「當時港英管治很殘暴,警察很惡,反抗是對的。但是搞到滿街菠蘿,影響市民就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