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亨事件的前董色彩 - 陶傑

嘉亨事件的前董色彩 - 陶傑

嘉亨灣事件,搞出個審計仲裁三胞胎,本來已經自稱獨立的審計署,發表報告,鎖定屋宇署高官梁展文為反派,並得到特首親令嘉獎,立法會帳委會跟進審查,維持原判,沒想到另一個三人獨立調查委員會,則為梁展文昭雪,害得許多華文傳媒,跟風下注。當初以為打落水狗,豈知無所適從,方才叫梁展文人頭落地,又要為梁「平反」,又引起一場政治大爭論。
三人小組裁定嘉亨灣事件「程序正確,決定有誤,政府無損失,有人得益」。此一結論邏輯錯亂。程序如何正確,如果決定錯了,就已經是災難。正如一架飛機,發現引擎着火,此時地面有AB兩個機場,A機場較遠,但設施現代化;B機場近一些,但陷困在一片高山之間。機師必須判斷應否多撐遠一點,飛到A機場降落,還是火燒引擎,分秒必爭,必須以B機場為目標。
兩個機場,以判斷為關鍵,即使在降落的過程,機師依照安全手冊的每一程序做足,但如果他選擇降落B機場,一旦不幸飛機受阻於重重山嶺中的濃霧,盤旋多次,機師手忙腳亂,卻因為在高山降落的經驗不足,飛機不幸墮毀。程序對了,決定錯誤,全機人員照樣為一個錯誤的決定陪葬。

審計署既然已經「獨立」,再加上監察行政管理的立法會帳委會跟進調查,還何須再搞一個甚麼三人獨立委員會?結果三大權力機構互為掌摑,審計署長固然面子掃地,連累就香港電台一案的審計報告也威信全失,也重重侮辱了立法會帳委會的政治人格,難怪立法會帳委會主席黃宜弘平時雖然打瞌睡,但大事當前,卻現出大將之風,拍枱扯火,發出獅吼,捍衞立法會權威,可見嘉亨灣事件一發不可收拾。發生在特首「競選」時期,尤為微妙。
如果三人小組的結論得直,則今後審計署即永遭閹割,立法會帳委會也淪為笑談。如果審計署與立法會帳委會的結論是對的,三人小組的報告書就是小童嬉戲之作,無論三人小組如何巧辯,不可能三大調查報告都對。正反雙方,以三人組對鄧國斌和帳委會,誰對誰錯,二者只居其一。
在殖民地時代,獨立委員會和審計等制度皆為了公正而設,並非為了政治整肅而生,是為了危機管理。沒想到到了今日,自相矛盾,並成為危機的源頭。一旦爭論無休無止,是不是應該宣布三大機構的報告全部作廢,另再委任一個「三十人獨立調查小組」,以退休大法官為主席,聘請英美法日等各地專家重新商議,方可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任?
嘉亨灣之爭,審計出多門,調查山頭眾,誰也不服誰,已有董建華風格,加上「執政聯盟」的噩夢重現,未來五年,特府會找到新方向,還是重新引入前董舊政的一條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