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地忙着捉拿作弊大學生,捉作弊學生難,但捉作弊老師更難。
美國於二零零二年簽署兒童教育平等法例,要求各州對中小學進行標準化的「關鍵」測驗(high-stakestesting),既測驗學生,同時也監察學校。對分數優良的學校給予獎勵,表現不佳則受懲處。
凡是測驗,學生就有作弊可能。但由於關鍵測驗學生成績不佳,老師也可能受責難,喪失升遷加薪機會,而學校也有被政府中斷資助的可能,因此測驗就成為了老師可能作弊的動機。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李維特(StevenD.Levitt),一名被喻為經濟學界的IndianaJones,就在其暢銷作《蘋果橘子經濟學》中提出,如何利用經濟學和統計學,在擁有四十萬名學生的芝加哥公立學校系統的試卷答案中,找出有作弊嫌疑的老師,當中過程有如倫敦警方追捕開膛手傑克般曲折離奇。最後找出一百二十多名作弊老師,更重要的,是過程中發現了一件奇事,作弊老師在竄改試卷時,把學生的答案擦去,再填上正確答案,可是卻花上部分時間填上錯誤答案。李維特對此有兩個估計:第一這是老師的策略,一旦被人發現,他可指出也不是每條都答對,中間也有數條是錯誤的;但李亦提出另一更為真實的可能,那就是在這個標準化測驗中,其實班級老師也不懂得正確答案,原因就是老師本身程度太差,學生成績自然難達水平,老師才要幫忙一起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