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中環結志街的FILLINTHEBLANKS,全白牆身掛着印有毛澤東、工人、士兵人像,配着地道的文革圖案的T恤、掛軸、布袋。設計者是兩名土生土長香港人,對文革作品又愛又恨,他們強調要在作品裏灌注災難感、帶出諷刺感,向那個嚴肅的時代「開一場玩笑」。
做設計的Kenneth,30多歲,讀番書,原本對文革唯一的理解是他剛過90歲大壽的姨婆,曾在「六七暴動時、上街揸住毛語錄瘋狂地叫喊」的陳年舊事︰「對於好多香港人嚟講,毛澤東只係個符號。」
強調災難感 灌注作品上
但他好迷戀文革的「藝術作品」︰「好鮮明!好有力!」Kenneth指着店內牆上的作品說︰「我喺加拿大嘅書局,第一眼見到文革作品時就好鍾意,線條好簡單、明亮,而且好有力,傳遞出嘅訊息好明確。你一睇就知呢個係文革,無第二樣嘢可以取代,好鮮明!」
Kenneth的拍檔Lesley亦認為︰「無一場藝術革命可以好似文革咁,可以咁短時間就做到。」去年底,他們開了這間結合畫廊與服裝的店舖,並以文革系列創作打頭陣。
手語說「愛」 諷刺沒有愛
Kenneth在着手設計文革系列作品時,翻閱大量文革書籍,對文革變得既愛又恨︰「呢個根本唔係乜文化大革命,係文化大災難!」他將這種想法全部灌注在作品上。
在店舖的櫥窗陳列着的特大T恤印有毛澤東與三名士兵的人像,毛澤東手拿啤酒、身邊士兵原本手持的毛語錄換成人民幣、四人開懷大笑。Kenneth解釋︰「啤酒代表西方文化,人民幣代表錢,就好似𠵱家嘅大陸︰全被西方文化入侵,而每個人只睇重錢。」
另一件T恤上印有一名工人手拿毛語錄,但右手卻做了一個「愛」的手語︰「文革係痛苦嘅回憶,連自己屋企人也要進行批鬥嘅年代,唔係一個講愛嘅年代,這個對比好強。」Lesley強調,他們的作品裏的諷刺感,可以將天安門廣場與迪士尼結合起來︰「一個係權力核心,另一個夢幻式的遊樂場,但兩者同時又都係旅遊熱點。」
整間店的作品以軍裝人像為主︰「一諗到文革就會諗到血腥、暴力、戰爭、鬥爭,走唔甩呢啲嘢。再加上『批死你』嘅文攻,呢個就係文革。」
Kenneth將所有人像油成黑色,只凸出紅、黃、藍、綠、粉紅等強烈的背景色彩,來諷刺文革時極端排外演變成今日完全崇洋的心態轉變。
記者:唐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