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所做的一切,在中國歷史上均超越了秦始皇。文革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相互報復的革命。」由昔日激進的紅衞兵小將,搖身一變成為哈佛大學博士、著名學者,丁學良教授在回首那段黑暗的歲月時坦承,中外學者在研究文革時常遇到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哪些資料是真實的,哪些是經得起考驗的?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革,各自掌握(文革的)一些碎片」下,他呼籲中共逐步解禁文革檔案,同時給民間紀念文革的寬鬆環境。
年少不懂事酷愛武鬥
「我是在安徽參加文革的,我是紅衞兵中年紀最小的。」丁學良接受本報專訪時稱,自己是從頭到尾地介入了文革,因為年紀小不懂事,所以很激進。安徽作為胡錦濤、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的故鄉,文革時武鬥的程度在全國是「中等偏上」,否則,毛澤東亦不會親自下令原駐紮在江蘇北部的解放軍第12軍,於1967年開進安徽,實行軍事管制。
丁學良沒被編進「武衞隊」,而是在「文攻隊」裏擔任幹將,但他不甘於遠離硝煙,只要哪裏有武力衝突,他都會插上一腳。他先是到省城去參加打倒省委書記、省長的造反運動,後又跑到鄰省的南京去聲援江蘇的造反派……
「我當時不在毛澤東身邊,在社會基層。文革可以說包含着老百姓對當時官僚特權和腐敗的抗議、批判,以及對官僚們的報復,這個成份是非常顯著的,也包含着對知識、對教育、對文化的全面破壞。」他認為,現階段很難全面評價文革,「毛澤東一生人只做兩件事。對於他為甚麼會在後半生花那麼多的精力發動文革,亦是他一生中最大爭議的事情,至今雖然不算是個謎,但能真正經得起考驗的東西(資料)不是太多。」
文革報道如盲人摸象
「現在對文革的報道,很多時像盲人摸象。」文革是鬧了10年,又涉及6.5億人的大事,如果讓它「沒邊沒際的摸下去,情況更嚴重了」。他認為,《陳伯達回憶錄》、《往事並不如煙》等作品,涉及文革內容的部份有一定參考價值。
「中央對文革的檔案,不牽涉國家軍事機密的話,可以20年、30年、40年,按照不同程度,一批一批地解密。」但他相信,中共在最近5年不會解密檔案:「現在真正經歷文革核心的人愈來愈少,如果民間現在不能把所接觸核心的部份紀錄下來,那就很麻煩。」他認為,對於文革史料應用搶救的心態,否則就來不及了!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