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個故事:「新聞巨人」倒下<br>《紐時》前總編輯病逝

一個人一個故事:「新聞巨人」倒下
《紐時》前總編輯病逝

《紐約時報》(TheNewYorkTimes)前執行總編羅森塔爾(AbrahamMichaelRosenthal),由小記者、駐外記者、編輯,做到總編輯。他別樹一格的文筆、出色的報道、大膽改革,改寫美國以至全球新聞模式。用大半生維護新聞自由、爭取民主公義的他,前天病逝,終年84歲。「新聞巨人」倒下來了!

總結羅森塔爾的一生,等如總結《紐約時報》發展史,他常說,《紐約時報》是他的生命。自1943年,他為《紐約時報》無間斷工作56年,人人叫他做阿貝(Abe,Abraham簡稱)。在1個地方工作逾半世紀,全賴對新聞的熱誠、對社會的承擔。

令《紐約時報》起死回生

羅森塔爾在紐約市立大學當校報記者時,就發現自己很喜歡採訪,兼職做《紐約時報》校園特約記者。21歲成為《紐約時報》全職記者,表現出色,2年後獲委派駐外,印度、瑞士、波蘭、日本,他都跑遍了。他在波蘭首都華沙冒險深入報道共產政權的黑暗面,被當局驅逐出境,卻贏得普立茲獎(PulitzerPrize)的最佳國際報道。
1963年,他不再跑新聞,轉任大都會編輯,一直做到執行總編輯,最大成就是1971年不畏當權者,刊登踢爆美國國防部秘密參與越戰的「五角大樓文件」(PentagonPapers),揭露美軍在越戰已陷入泥沼,揭示華府刺探反戰活動情報,給反戰浪潮注入強化劑,贏得普立茲獎。在尼克遜(RichardNixon)政府竊聽醜聞「水門事件」上,《紐約時報》比對手《華盛頓郵報》慢一拍,但報道仍深受讚許。
羅森塔爾大肆改革報章風格和編法,令廣告商和讀者數字直線上升,將《紐約時報》在經濟不景氣中起死回生,成為美國和國際新聞的權威大報。
《紐約時報》前資深記者R.W.Apple說:「他未必是最友善的合作夥伴,最重要是他可能救了《紐約時報》。」

脾氣大但觸覺見解獨到

他的新聞格言是「正確報道」,對下屬要求很高,出名脾氣大,但他的新聞觸覺和獨到見解,卻臣服了不少人。
《紐約時報》出版人蘇茲貝格(ArthurOchsSulzberger)說:「他任職執行總編時立下的功勞,將會成為美國新聞界巨人的不朽偉績。」
64歲的羅森塔爾在1986年提早退休,因為蘇茲貝格跟他說:「是時候了。」但他退而不休,繼續為《紐約時報》寫專欄,批評不義不民主不人道的事。「巨人」倒下,世上又少了1個可信可靠可敬可佩的新聞工作者。
美國《紐約時報》/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

報道「水門事件」,間接令總統尼克遜受壓下台。尼克遜1974年辭職。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