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掉牙的說話往往也是對的。例如,伏泰爾說:「我不同意你要講的話,但我會至死捍衞你講話的權利。」
我未必同意「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的立場,但我不只支持他們申述主張的權利,更加樂見他們多來美國訪問。原因很簡單,在香港愈來愈不是話題的時候,把香港保住在華盛頓意識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角,總比香港完全消失在美國的腦海地圖好。
基金訪問團在華盛頓首兩天的行程,主要跟四家具不同理念的智庫舉行閉門會議。我雖然無法入場,但我從一些智庫朋友獲悉,訪問團大致按照原有的計劃而行,即是雙向的交流:除了向主人講解香港的政經現況之外,更加垂詢美國人對香港和中美關係的看法。
這是聰明的做法。以往香港因23條和雙普選鬧得火熱,以及中國還要每年向美國爭取延續最惠國待遇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些對香港息息相關的熱門話題,訪問團尚有明確的目標去解畫和游說。目下沒有即時危機,除了向美國唱好香港外,收收料也是有意義的。訪問團的星級成員梁愛詩說,她很有興趣了解美國人對香港及中國的看法。一位智庫朋友透露,梁愛詩很細心聆聽。
談論香港經濟為主
我也相信梁愛詩指23條不是訪問團的主打,只會在有人提問時才會討論,澄清誤解。大家不要忘記,《財富》雜誌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九日的封面故事「香港之死」引發香港富豪成立基金(順帶一提,文章作者LouisKraar三月因心臟病於紐約去世,終年七十一歲),所以去澄清基金認為西方對香港的誤解,一直都是基金的重頭戲。據我所知,訪問團花了不少時間談香港經濟,不是以政治為主。當然,澄清的效果有多大,則是另一回事。
訪問團一項能人所不能的活動,是首天獲中國駐美大使周文重設午宴款待。梁愛詩表示,周大使真心認為國家主席胡錦濤最近訪美之行十分成功。這個跟美國主流意見(訪問無甚成果,白宮發生的不愉快「意外」更加可能讓外長李肇星丟官),大相逕庭的看法,反而是我覺得訪問團帶來最有興趣的消息。
美國《紐約太陽報》專欄作者 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