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QA

文革QA

Q:清華大學「四一四」派是甚麼樣的組織?

A:文革期間,北京紅衞兵的派別可謂山頭林立。其中,清華大學的四一四派屬溫和的紅衞兵組織,甚至被海外學者視為是由毛澤東的擁護者向反對派轉變的一個派別,其代表人物是周泉纓。周在《四一四必勝》等大字報中,反對實行任何社會政治制度變革和權力與財富的再分配,甚至批評「中央文革小組」領導的群眾運動使全國陷入混亂,希望回到自己失去的天堂──文革前的中國。

Q:文革的「紅五類」、「黑五類」是如何劃分的?

A:「紅五類」是指工人、貧農、下中農、革命軍人、革命幹部,後來也泛指他們的子女,他們在政治參與、資源佔有、利益分配等方面,均享有優先權;而「黑五類」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的統稱,他們是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被取消了基本人權,只能被動接受所有類型的處置而沒有申訴的權利。

Q:甚麼是「五七」幹校?

A:1966年5月7日,毛澤東在給林彪的信中提出,工人、農民、學生、黨政機關工作人員都要向解放軍學習,「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為執行毛澤東的「五七」指示,各地、各機關陸續辦起「五七幹校」,作為將幹部集中下放進行懲罰性勞動的場所。在官方公布的領導人簡歷中,前總理朱鎔基有「1970-1975年下放國家計委五七幹校勞動」的紀錄,前副總理李嵐清也曾下放到國家經委五七幹校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