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了身體健康,市民不是逢加必反,但額外付出則相當有限。香港理工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市民普遍接受醫療儲蓄戶口的概念,但只願每月額外付出入息的1%作供款。有專家認為1%供款微不足道,根本不能解決人口老化;市民倚賴公共醫療系統的情況,戶口只能作為輔助措施,下一代仍須付出大筆稅款支持長者的醫療開支。 記者:張嘉雯
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早前根據100名來自專業團體、立法會、病人組織等聚焦小組的意見,以及500名市民在網上填寫問卷,發現大部份市民願意由第一份工作起,付出薪金的1%作醫療儲蓄戶口的供款,戶口的管理模式、免稅及供款上限均與強積金相似,並在50歲中止供款,市民可利用戶口的儲蓄來購買醫療保險,可同時用於公營及私營服務。
對於何時能享用供款,市民的分歧較大,有人認為供款後可即時享用,也有市民認為65歲後才運用供款較恰當。
缺點是不能分擔風險
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阮博文教授昨日在醫管局研討大會上表示,醫療儲蓄戶口的好處是市民可為自己儲蓄,與保險不一樣,缺點是不能將風險分擔,「(保險)供款後,永遠沒有機會再見你那筆錢。」
他承認1%並不足夠,但要提高供款比例,將遇到很大的政治阻力,所以建議維持以稅收大量資助醫療服務,戶口只作輔助,款項不可用於門診服務,「中產人士儲的錢較多,既然儲了錢,就有更大誘因使用較高質素的病床或私家醫院服務。」他相信措施推行後,政府可以逐步提高醫院服務收費。
建議維持以稅收資助
曾為港府進行醫療融資研究的美國柏克萊大學公共衞生教授胡德偉認為,本港長遠應推行私營醫療保險、醫療儲蓄戶口及稅收,高危人士如吸煙及酒精飲用者應繳額外稅款,最終政府應收回15%至20%服務成本。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說,香港醫療系統已到達臨界點,1%供款只是杯水車薪,根據外國準則需供款3%至5%才足夠。
醫學會副會長史泰祖同意1%供款不足夠,但可作為起點,再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