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油價格上周一度由75美元1桶大幅下跌至70美元1桶,但本周又再次因為伊朗核問題升溫、產油國尼日利亞有石油設施受汽車炸彈襲擊,以及意大利煉油廠大火等消息刺激,一度重上72美元1桶。
不少人把油價的飆升歸咎於對沖基金、退休基金等投機性的炒賣,令油價脫離基本供求的軌迹。最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所公布的報告便顯示,石油市場上的淨投資需求已上升至1.46億桶的水平。機構性投資者不斷湧入商品市場,顯然是因為覺得有利可圖,而這最終也要看能源的基本供求因素。
中印改變供求局面
隨着工業化的發展,現代人的食、衣、住、行都和石油息息相關。目前,美國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佔去全球石油需求的25%;而隨着近年經濟迅速增長,中國亦已晉身為全球第2大的石油消費國及第三大的石油進口國。新興國家如中國及印度等對能源的強勁需求,無疑改變了原有的石油供求局面。
在過去1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佔了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的接近1/3,今天中國每日的石油需求量已達700萬桶水平。隨着中美的人均石油消費量逐步拉近,美國能源資訊局預測,2025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將是現時的兩倍,達到每天1420萬桶,其中逾1090萬桶需要由進口補足。
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環球經濟仍然持續強勁增長,尤其是中國,其2006年第1季的實質經濟增長率達10.2%。儘管中國政府最近上調貸款利率,意圖為過熱的經濟降溫,但分析員普遍認為做法不會對當地的石油需求構成重大影響。事實上,為確保未來有充足的能源供應,中國近年亦積極與中東及非洲的產油國建立良好外交關係。另外,中國3大國營石油公司也在波斯灣、中亞、非洲和西半球投下能源重注。
供應增長遠遜需求
直至現在,市場上的供應仍足以應付實際需求,問題在於需求的快速增長與供應的滯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以2000至2004年為例,全球石油需求年均每日增長155萬桶,2004年更達到每日270萬桶,明顯高於20世紀90年代每日100萬桶的增幅;而同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每日的產油量約為3200萬桶,低於1973年的3400萬桶,而剩餘產能亦由每日600萬桶降至不足200萬桶。
OPEC去年曾宣布暫時中止配額制,允許每天產油量提高至200萬桶,但分析員指出,除產油大國沙地阿拉伯外,其他成員國的增產能力有限,這主要是由於油田大多已耗用多時,加上過去油價低企時的資本投資甚低,令產量未能因應需求而迅速上升。
隨着近年油價飆升,油商已加大對開採油田及興建煉油廠等的投資,甚至過去因為成本昂貴而未有開採的油砂,也開始受人注意。不過,開採及建設始終需時,短期內仍無法大幅提升產能,為高企的油價帶來支持。
地緣政治推波助瀾
目前中東地區的原油生產量為全球最大,日本、台灣、中國等國家有8成以上使用的都是中東原油。可惜,中東局勢一直動盪不定,伊朗最近更因研究濃縮鈾而與西方國家發生齟齬。伊朗目前實際每日石油生產量達400萬桶,其中250萬桶出口;一旦聯合國制裁伊朗,極有可能影響當地產品出口,而對油市構成打擊。
最近德意志銀行發表的報告便預期,若伊朗與西方國家的衝突升級、伊拉克局勢惡化,或是美國墨西哥灣石油設施再遭颶風破壞,都足以令油價進一步攀升,升破100美元大關不奇,而這也是為何石油的淨投資需求近期錄得如此大升幅的原因。
紐約期油已突破70美元,是1983年紐約商品交易所成立以來的最高價。但若考慮通脹的因素,目前油價仍較第2次石油危機時的最高點為低,當時油價相當於目前每桶90多美元的水平。儘管如此,投資者必須注意當前的投資風險。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