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然記得今年是文革40周年,經歷過文革的人,當然記得當年的歷史。」改革開放大潮下,文革離一些中國人彷彿愈來愈遠,但去國多年的高皋,這位《文革十年史》的主要作者,沒有忘記文革,沒有忘記人權被踐踏、財產被侵佔、倫常被扭曲的黑暗日子。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的高皋,更沒法忘記被迫帶着同學抄自己家的蒼涼一瞬,滿屋的書,被同班同學抄空了,只剩下1套《魯迅全集》!
只剩1套《魯迅全集》
1966年8月的北京,文化大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留校學生高皋和同學在開會:「班上開會,誰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分子)、資本家?讓大家舉手。」
高皋沒有舉手,因她已過逝的父親是繙譯家高植,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巨著的主要譯者之一,母親是教師,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和「地富反壞右」扯不上關係,然而,革命烈火還是向着她撲過來。「紅衞兵的頭頭跟我說:『高皋到你家抄家,可不可以?』我說:『可以』」
高皋在紐約接受本報專訪時說:「那時候,我能說不可以嗎?當時是革命呀!」她說,她媽媽也不甘被抄家,但是滾滾革命大潮下,一切只好無奈地接受:「媽媽沒有表示歡迎,心底裏卻打着問號:『你憑甚麼?』」
翌日,同學來到高皋家,將家當抄個清光:「兩個卡車的東西都被抄走了,只剩下1套《魯迅全集》。」高皋笑着說,她家裏有很多很多書,所有的書全都抄了,但紅衞兵只留下《魯迅全集》,「所以說,魯迅是革命的」。
自此以後,高皋被視為落後分子。「毛澤東接見紅衞兵,我當然不能參加了。他們準備遊行的時候,要我去掃地,掃學校的院子。他們操練的時候,要我別在附近掃地,其他人都躲着,然而,他們在操練時,我就一直在旁邊掃地。」她,用掃把宣洩她的憤怒。
本報記者